你相信前世今生嗎?吳若權: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幫助他人
圖/吳若權粉絲專頁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當下的力量
每個人的前世、還有很多前世,是追究不完的。既然無法追溯到宇宙洪荒初始,不如就好好活在當下,把握這一世該作爲的種種努力。
《心經》除了講「人生觀」、「宇宙觀」,也講「三世因果」。「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一段經文中,從「無明」到「老死」,就是指人類在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和老死)的流轉。
你知道自己這一生所爲何來嗎?「無明」指的是對生命的無知─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來這裡要做什麼、死了之後要去哪裡?
若是對以上三個問題,從來都不去思考、探索、學習,可以說這個人是渾渾噩噩地在過日子。
通常,這種人都要等到生命遭遇很大的變故,或是至親重病甚至往生,纔開始會想這些問題。我也看過有些人,從來不碰觸這些課題,以近似「行屍走肉」的方式過生活。
以佛學的觀點來看,這種人還要經過很多次的輪迴,才能讓靈魂有所學習與精進。
另一種人則是非常困惑於自己從哪裡來、來這裡要做什麼、死了之後要去哪裡?所以很早就開始積極地尋找答案,透過靈性的學習、宗教的參與,甚至尋求心理諮商或靈媒催眠的管道,想要對自己或親人的生命一窺究竟。
備註:無明是指因爲無法認識生命實相而產生的煩惱,不能覺察諸法事理,不能明白善惡因果,而起的貪瞋癡等煩惱。
不要被「宿命論」綁架,而是努力讓自己的餘生變得不同
無知令人惶恐。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曾在二○○五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上,送給畢業生一句忠告:「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勉勵大家帶着傻氣勇往直前,學習新事物。
法鼓山聖嚴法師講授《心經》,提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時,他說:「有智慧的人,不以爲自以爲有智慧,這纔是真正的智慧。」他用「大智若愚」、「虛懷若谷」的精神,來勉勵信衆,學習解脫煩惱、超越生死的大智慧。
對生命的疑問,抱持探索求知的態度,固然很好,但其中有一個很容易令人產生好奇、甚至一不小心就會掉入的陷阱,就是有關「前世今生」的探索,有人爲此花了很多金錢或時間去靈脩,也有人因此而被詐騙。
我很幸運在早期就有機會受教於法鼓山的聖嚴法師,他鼓勵信衆不要執迷於「前世今生」,主要的理論依據是:
每個人的前世、還有很多前世,這是追究不完的。我們既然沒有辦法追溯到宇宙洪荒初始以來的每一個前世,不如就好好活在當下,把握這一世該作爲的種種努力。
以我粗淺的觀察,很多對前世今生有興趣的朋友,常常一不小心就落入「宿命論」裡。
只把此生的不幸或不如意,歸咎於前世的「因」,而把自己今生的際遇當成是「果」;卻忽略只要改變自己,創新行動,就可以成爲另一個左右命運的「因」,讓自己的餘生與來世,從此變得不同。
別再永無止境地追溯前世,好好把握今生此刻,學會以正向的角度,詮釋之前的負面經驗
觀想前世的人生劇本,能彌補今生的缺憾?
國外有幾位學者,長期研究「前世今生」這個主題,並且認爲追溯過去前世的經歷,有助於瞭解今生的遭遇,並且對生理的疾病、人際關係有所療愈。
也有幾位朋友,總認爲自己時運不濟,而求助於催眠師觀想前世,剎那間撫慰內心的創傷。
透過催眠,觀想自己的前世,或許對於某些人的心理創傷,確實會有療愈的效果,但我還是比較傾向於把精進自己的重心,擺在今生的當下。
同時我也常提醒那些過度沉迷於探索前世的好友,別再永無止境地追溯前世,好好把握今生此刻。
備註:十二因緣起於無明,終於老死。
觀想前世,或許可以理解過去發生的劇本,但比這個更重要的是,要如何換一個全新的、積極的、有建設性的角度,去詮釋那些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並調整心念,改變行動,創造新的機遇。
否則,就算你知道某個經常與你作對的朋友,是你前世的仇敵,今生是來鍛鍊彼此和解的能力後,你依然遲遲不肯伸出友誼的雙手,那又如何?你們只會看對方更不順眼,繼續吵下去而已。
換個不同的說法。當你願意學習與人好好相處,化解彼此的對立,就算知道對方是你前世的仇敵與否,也根本不重要啊。
除非,知道前世的訊息之後,能幫助你放下,而不是執迷,這纔有意義。
在無盡的輪迴中,解脫於生死,活出自己的精采,也帶給別人幸福
如果你很在意,如何清理前世的記憶或業力,我願意分享自己應用多年,而且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經常默唸《零極限》(方智出版)書中介紹的四句話:「對不起!」、「謝謝你!」、「請原諒我!」、「我愛你!」
它可以幫助我們的內在,得到很好的清理,因而獲得更多神性的訊息。
而且,也能更清楚地明白:我這一生,所爲何來?甚至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決策,讓你不會誤判形勢,作出害己傷人的決定。小到「去哪裡找停車位」、大到「我該跟他結婚嗎?」都可以獲得更多來自神性的指引。
佛教徒希望在無盡的輪迴中,解脫於生死。徹底瞭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段經文的意義,並非要一味地貪生怕死,或看開生死後不肯積極作爲,反而是要我們在這一世的生與死之間,活出自己最精采的人生之外,還不忘幫助其他的人,離開煩惱,度到彼岸。
因爲一個人的快樂,絕對不會是真正的快樂,要和大家一起快樂,才能感覺到全然的幸福。
備註:完整的十二階段是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
《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 圖/悅知文化
本文摘自《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2021/08/02悅知文化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