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移工「看得到用不到」 立委促降低引進門檻
農業移工核配比率不符實際期待,農民嘆「看得到用不到」。圖爲臺南市柳營區一處牧場的印尼籍農業移工。(本報資料照片)
監察院報告分析,臺灣農業缺工問題成爲產業發展主要障礙,即便我國開放引進農業移工,卻因政策配套不足難以符合業界期待,農民在「看得到用不到」的狀態下,只能冒險聘僱非法人力,藍綠立委認爲,政府在移工引進上太過保守,難以爲國內農業市場挹注更多勞力,而移工核配比率又不符實際期待,應儘快鬆綁申請條件,儘可能紓解尋工壓力。
臺灣農業基礎勞動力「又老又缺工」,依據監察院報告顯示,2021年底國內農民平均年紀攀升至67.8歲。曾有一年,農家臨時工缺口達10萬人次。農委會2019年4月因此引進農業移工,起初開放800名,後因供不應求,隔年提高至2400人,2022年中再達上限,最後又上修到6000人。
有農會總幹事私下抱怨,當前移工核配比率爲35%,等於4名本勞才能請到1名移工,6名本勞才能請到2名移工,但農家連本勞都請不到了,更遑論達到足額母數。而季節性缺工的農業移工雖由農會調度,比例爲1比1,母數卻以農會員工數爲標準,許多農會員工即使近百人,卻難以滿足轄內農友的勞動力需求。
國民黨立委楊瓊瓔批評,核配比例是根據「僱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算出,但此法是在管理工廠勞工,人聘得多,但農企業、養豬場、養牛場及種苗場,幾乎只能聘到1、2名本勞,在需求不符下,農企業聘請黑工也是不得已。
此外,當前合法引進來臺的2447位農業移工,目前在臺有效聘僱的人數僅剩1796人,薪資、語言隔閡佔了極大原因。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建議,政府應組成跨部會小組並邀農民代表與會,共同預估明年度缺工需求,訂出上下限,每年動態檢討一次,同時也該修法降低引進移工的基本門檻,要求仲介公司配有足額翻譯,也建議勞動部須逐年視情況研擬移工留任的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