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用水不只爲作物 更影響生態
每次遇到缺水,農業用水總是首當其衝,有農民批評,臺灣稻田面臨都更已經越來越少,更有糧食自給率不足問題,遇到缺水時,農民的水源總是第一個被停灌,還要承受「你們用水最多」的指責,但農業用水不只爲了作物,更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關鍵。
蘆竹區稻米產銷班長戴坤勝直言,「水對農民來說很重要」。他提到,農民常常被外界形容爲用水量多,但事實上農民用水只是一個過程,排放到水溝後仍可再利用。且北部池塘那麼多,他反問,池塘可以養魚,爲何不能供應農民用水?以前缺水,都是池塘先排放,等到水源足夠後池塘再繼續蓄積水量,現在池塘的水不給農民使用,水庫的水也不給農民使用,叫農民情何以堪?
臺灣稻米協會理事長陳燕卿說,現在只要碰到缺水,就先從農業用水開始縮減,這已經是政府的慣性、常態措施了,官員大多會認爲「反正休耕我給你錢」,而現在米量仍有餘量,農業用水從不被重視,即使從以前到現在聽過不少農民抱怨,但小農們的心聲並不足以撼動政府的政策,且休耕農民也有錢可以拿,自然聲音就越來越小。
桃園市水務局長劉振宇表示,石門水庫有一半水源提供給農業用水,但不盡然全是灌溉,而是沿着河川往下流,許多地下水補給,自然生態也因農業用水挹注而更豐富多元。
劉振宇說,農業用水擁有多功能的效益,不僅對調節環境溫度、改變空氣溼度、土壤水分及地下水都有極大的幫助,若沒有農業用水,會對生態衝擊極大。曾有評估,1公頃的水稻有10萬元的收益,但是對環境的改變卻比這10萬元更多了2、3倍,農業用水不光是灌溉了農民的稻作,更對整個生態有相當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