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上車,不當主角

文|張家豪

編輯|程曼祺

相較於如火如荼的智能電動汽車,智能手機市場缺乏新故事。

2021 年,全球還是賣出了 13.5 億部手機,但早已不復增長。調研機構 CINNO 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創下自 2015 年以來的最差成績,出貨量整體下滑約 15%。

在多種自救動作中,轉戰智能電動汽車是數家手機公司的共同選擇。蘋果已研發汽車多年,小米在去年正式宣佈投入 100 億美元造車,華爲以 “超級 Tier 1(一級供應商)” 身份深度參與賽力斯、阿維塔等汽車品牌。

同樣承受手機市場下行壓力的 OPPO 近兩年來多次被傳造車,但它選了另一種 “上車” 方式。

在 8 月 30 日召開的 OPPO 開發者大會中,OPPO 發佈了潘塔納爾智慧跨端系統,這是一個處於操作系統和軟件層之間的中間件,相當於在不同設備、不同操作系統之間架設一座橋,能幫開發者在手機、汽車、平板等不同終端適配應用,並提供跨設備的服務體驗。

車機是潘塔納爾的重點場景。上週,OPPO 宣佈與上汽集團、上汽旗下軟件系統子公司上汽零束共同成立 “生態域聯合實驗室”。今明兩年,潘塔納爾在車機領域的核心應用 OPPO Carlink 解決方案會在上汽飛凡 R7 及其它車型上逐步落地。

這一動作類似蘋果推出 CarPlay,但姿態更低:作爲中間件的潘塔納爾,不會繞開車企,關鍵操作指令和數據仍掌握在車企手中。

潘塔納爾是地處南美的世界最大溼地,也是全球動植物最密集的生態系統。OPPO 副總裁吳恆剛告訴《晚點 LatePost》,OPPO 選這個名字,是希望這一軟件生態能足夠包容、多樣,吸引更多合作伙伴。OPPO 並不尋求在這個生態中成爲主角。

第三條路

一名 OPPO 人士告訴《晚點 LatePost》,OPPO 創始人、CEO 陳明永去年上半年曾帶着一批高管拜訪過一些車企。陳明永想知道火熱的智能電動車市場到底在發生什麼,有沒有 OPPO 的機會。

走訪一圈後,陳明永去年底在內部表態:暫不造車。他說只有當未來十年現有選手都造不好車時,OPPO 纔會造車。他尚未看到 OPPO 造車的優勢。

上述 OPPO 人士解釋,OPPO 選擇賽道時希望找到 “長坡厚雪”——長坡意味着行業週期要足夠長,厚雪意味着要有足夠的盈利空間。汽車行業是 “長坡”,但 OPPO 認爲,以自己現在的能力,還無法通過造車賺到 “厚雪”。

不過 OPPO 未放棄進入汽車場景,它選擇依託手機主業與車企合作,於上週發佈了作爲潘塔納爾一部分的車機互聯方案。

在 OPPO 展現的功能演示中,當手機和車機通過 OPPO CarLink 互聯後,手機 App 會直接進入車機菜單。當接到視頻電話時,用戶在手機上向上滑動接聽界面,通話會自動流轉到副駕駛大屏上繼續播放。當用戶通過短信收到地址,比如餐廳發來的預約確認信息時,只需在手機上長按這條文字,其中的地址信息就會自動進入車機導航系統。據《晚點 LatePost》瞭解, OPPO 也正在與微信適配這一功能。

圖:上滑屏幕,用戶可以將手機視頻電話轉移至車機屏幕播放,後排乘客也可通過車內攝像頭加入通話。

這套互聯方案還能調動車機之外的其它車內硬件,比如點擊手機上的 “小憩一會” 按鈕,手機會設定鬧鐘、勿擾模式,同時汽車會調整音響、氛圍燈、座椅等。

潘塔納爾之前,手機與車機的互聯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投屏,把手機上的 App 和服務同步到車機上,如蘋果 CarPlay。通過百度 CarLife,OPPO、小米、vivo 等安卓手機此前已能實現類似功能。另一種是華爲鴻蒙,它直接向車企提供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統。

車企對這兩種方案都有顧慮,如果使用 CarPlay ,車機相當於是手機的延伸屏幕,蘋果能繞開車企直接掌握用戶信息。在鴻蒙現有的合作案例中,北汽極狐阿爾法 S HI 版、問界 M5、M7 等鴻蒙車型也都使用了華爲的車載計算平臺,華爲同時掌握軟、硬件主導權,甚至參與了前期設計。這不是強勢車企願意接受的合作方式。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去年曾在股東大會上說,如果採納華爲提供的整套方案,車企等於沒有靈魂的軀殼。

潘塔納爾的 Carlink 是 CarPlay 和鴻蒙之外的第三條路,它通過中間件實現,中間件向下連接了手機操作系統和車機系統,向上支持 App 應用等服務。車機系統和手機系統互相開放接口,可打通數據,甚至共享算力;同時汽車和手機也相互開放一些硬件接口,這能讓用戶同步控制手機和車機,比如在手機上操作,也能同時調節車內的音響、座椅等。接入 Carlink 後,車企不會被繞開,仍能自己掌握車機。

Carlink 方案中,與汽車相連的手機、平板等其他智能設備,未來也不一定是 OPPO 自己的產品。OPPO 軟件技術規劃與架構設計總監洪漢生告訴《晚點 LatePost》,潘塔納爾會面向整個行業開放,到更成熟的階段時,一定會開源。

去年 10 月,OPPO 已聯合 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上汽、吉利、長安等汽車廠商成立了智慧車聯開放聯盟(ICCOA),OPPO 計劃向聯盟成員推廣潘塔納爾的技術體系和開放理念。

不求主導

OPPO 不只希望能在車機互聯上實現更開放的生態,在整個潘塔納爾計劃中,OPPO 都不追求主導。

潘塔納爾起於 2019 年。這一年底的 OPPO 未來科技大會上,陳明永正式提出 OPPO 要投身萬物互融,隨後 OPPO 推出了電視、手錶等智能設備。

此時,小米米家已是物聯網領域最大的生態平臺。據財報,小米 2019 年 AIoT 業務營收達 621 億元人民幣,佔總營收 3 成;同年,華爲的鴻蒙系統首次亮相,並提出了 1+8+N 戰略,1 代表手機這一核心設備,8 代表 PC、平板、耳機等手機周邊設備,N 代表各種更外圍的智能設備。自 2015 年起,華爲已陸續推出了手表 、耳機、平板電腦等產品。

小米和華爲都希望其他人追隨自己的連接協議和標準。小米通過投資和運營,建立了智能家居生態鏈,以實現標準和方案的相對統一;華爲意圖再造一個安卓,從頭革新多設備的互聯體驗,它的底氣是海量的自有品牌設備。它們都在追求閉環,小米和華爲是閉環裡的中心角色。

OPPO 換了一種思路。它既不自己做操作系統,也不追求讓別人跟隨自己的連接標準或協議,而是試圖找到更能吸引合作伙伴的互聯方式,即現在的跨系統中間件 “潘塔納爾”。

這一想法成形於 2020 年前後。此前在魅族負責手機操作系統 Flyme 研發的洪漢生於 2019 年底加入 OPPO,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與團隊一起討論 OPPO 要用什麼方式做物聯網生態。

相比小米、華爲,OPPO 物聯網設備的銷量並不亮眼。洪漢生加入之初 , OPPO 管理層的初步設想,就是要以最大開放性、最大友好性與生態夥伴合作,而不尋求自己主導,自己當主角。

OPPO 和合作夥伴的共同訴求是提升用戶使用多設備時的體驗。這不僅能帶來更強的品牌粘性,也可能爲一些加入生態的合作伙伴帶來更多用戶量和交易。

更優體驗來自更好的連接質量、更深度的設備融合和更智能的功能設計。

洪漢生告訴《晚點 LatePost》,現階段 OPPO 最在意的不是連接設備的數量,而是連接質量,即潘塔納爾要在技術上做到連接穩定、時延低、速度快。

更深的設備融合是 OPPO 對物聯網未來趨勢的理解:第一階段的物聯網是設備間的互聯,再往下是 “互融”,即在多設備之間共享數據、甚至算力,不同設備一起支持同一個應用或服務,就像同一個意識,同時處於多個身體裡。這會創造新的人機交互體驗。

更智能的功能設計,則基於以下能力:能充分理解 App 等服務的使用場景,能預判用戶行爲和他們對智能設備的使用邏輯,能把使用邏輯表達成簡單、友好的交互界面。

潘塔納爾目前的主要交互方式之一是在手機、手錶等設備的主屏幕上用卡片形式告訴用戶,他接下來的最可能要做的事或使用的服務。以出差爲例,當你通過購票 App 買了一張機票後,搭載了潘塔納爾系統的手機會提醒你可以提前下載視頻,好在飛機上離線觀看,點擊確認後,視頻 App 會自動進入下載流程。到機場後,系統會自動同步登機口信息;通過安檢後,手機主屏的卡片會推薦周圍的餐飲店,比如建議你點一杯咖啡,這是一次精確的營銷。最終登機時,手機主屏上的卡片又會變爲電子登機牌。如果你不方便通過手機接受信息,也能通過耳機、手錶等其它接入潘塔納爾的設備得到通知,這些設備不一定是 OPPO 自己的設備。

圖:在用戶排隊安檢或需要購買餐飲時,潘塔納爾可自動推送附近的相關服務。

一名物聯網業界人士稱,潘塔納爾方案下,開發者不用碰硬件底層,省去了不少麻煩:“行業裡很開心看到這種模式,OPPO 把髒活累活幹了,也不搶合作伙伴的風頭。”

讓開發者省心,也意味着潘塔納爾有一定適配成本,需要 OPPO 針對不同合作公司和場景做定製化開發。

爲避免陷入碎片化的開發,OPPO 的策略是優先與高頻場景裡的頭部公司合作,比如在車載場景與上汽合作,在家電領域,與海信、美的合作。

目前 OPPO 潘塔納爾團隊已超千人規模。面向 C 端消費者的功能將隨 ColorOS 13.1 版本在明年上線。

據《晚點 LatePost》瞭解,潘塔納爾暫不揹負營收目標。它的首要任務是提升用戶使用手機和物聯網時的體驗。未來接入潘塔納爾的設備足夠多後,OPPO 計劃通過移動互聯網服務,如 App 的付費分成和廣告等方式賺錢。

從手機市場的情況看,互聯網服務的毛利高,體量相對小。小米移動互聯網服務去年營收達 282 億元,佔小米總營收不到 1 成;但毛利率有 74.1%,貢獻了小米 118 億元毛利中的超 4 成。

不得不變

線下渠道 + 營銷 + 設計,這是 OPPO 創始人陳明永在步步高體系裡積累多年的長項。具備上述能力的 OPPO 曾在 2016 年創下中國市場第一,全球市場第四的高光成績。

2016 年也是一個手機市場增速即將見頂的轉折點:這一年,中國手機滲透率達到了 93.2%,大規模換機潮已基本結束。

這之後,新的增長在於高端化和出海,真正抓住機會的只有華爲。從 2017 年起,華爲取代 OPPO 成爲中國市場冠軍,全球份額也快速上升。

華爲的後來居上證明,高端手機市場的競爭關鍵不僅在營銷、渠道、產品定位和設計,更在於技術優勢帶來的更好體驗。

2019 年底,陳明永在 OPPO 未來科技大會上宣佈,接下來的 3 年,OPPO 研發總投入將達到 500 億元人民幣。第二年,OPPO 發佈了 “3+N+X” 科技躍遷戰略,其中 “3” 指硬件、軟件、雲與大數據的基礎技術。在這之前,陳明永已有六年沒有出席 OPPO 的公開活動。

當時的市場對 OPPO 多有唱衰。2019 年,OPPO 出貨量從中國第二落到第三。在這個低點中, OPPO 決定加大技術投入,它沒有跳進一個新業務,而是選擇構建技術新能力。

此後 3 年裡,圍繞硬件、軟件、雲與大數據三大基礎技術領域,OPPO 內部設立了馬里亞納、潘塔納爾和安第斯三大計劃,分別對應芯片、軟件工程、雲服務。命名透露了 OPPO 對這些新計劃的認知或期許,馬里亞納、潘塔納爾和安第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最大的溼地和最長的山脈。

確立這 3 大計劃後,OPPO 技術投入大幅增多。OPPO CEO 陳明永曾在採訪中透露,2019 年 OPPO 的研發投入達到了 100 億,前一年是 40 億。一位 OPPO 管理層告訴《晚點 LatePost》,2020 年至今,OPPO 實際的研發總費用比陳明永當初允諾的 500 億更多。

OPPO 軟件技術規劃與架構設計總監洪漢生告訴《晚點 LatePost》,在 2020 年初立項時,潘塔納爾每年花在與高校合作研發上的錢是 2000 萬,現在已增加至 2 億。

對三大研發計劃中的造芯, OPPO 投入尤其多。2019 年下半年 OPPO 啓動了造芯計劃。此後一年多裡,其團隊規模迅速擴大至超千人,已超過成立十餘年的兆易創新、匯頂科技等芯片設計公司。

目前芯片人才價格高漲,超千人的芯片團隊,一年人力開支便已不低。OPPO 的第一個自研芯片產品是去年發佈的影像專用 NPU-馬里亞納 X,該芯片使用了臺積電 6nm 先進製程,單次流片費用達千萬級美元。以目前 OPPO 自研芯片團隊的規模,市場推測,OPPO 也在開發更多難度更大的芯片。

一系列的技術投入,都是爲了提升手機體驗和品牌,繼續攻高端化。衝擊高端是當下所有中國手機廠商的必爭之戰。據 Counterpoint 的數據,去年,OPPO 每賣出一臺手機,可獲得 1587 元收入,高於小米的 1229 元,遠低於蘋果的 5200 元。

看起來,OPPO 仍在重演以往的成功路徑:模仿行業先行者的正確經驗,不存在大方向跑偏的風險。但這一次,難在執行到位。以造芯爲例,全球手機市場曾有衆多玩家,只有三星、蘋果和華爲成功自研過智能手機核心芯片。

對芯片、軟件等基礎技術的大舉投入,已佔用了大量資源,這可能是 2021 年密集拜訪車企後,陳明永遲遲未拍板造車的另一重原因。一家公司難以同時投身兩個 “馬里亞納” 級別的挑戰。

入局競爭激烈、空間巨大的造車新業務,抑或是從頭去學會一種新能力,很難說哪一個風險更大,成功可能性更低。

OPPO 過去被認爲相對謹慎,做智能手機、做物聯網,它都不是出發最早、速度最快的那個。但現在,它不得不主動求變,更用力地投入自己選定的方向。

那些見效更快的方法,做廣告、請代言、鋪渠道,威力不復當年。剩下的路,都是更深、更長的巷子,只有往前走更遠,才能看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