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新能源大敗局:花200億美元做不好一塊汽車電池
來源:華商韜略 作者:華商韜略
“歐洲要敲響警鐘!”
2019年2月,法國總統在一個國際汽車論壇上痛心疾首。彼時,中國動力電池正在飛速崛起。
馬克龍表示,決不能眼睜睜看着這一幕繼續。
就在他撂下這句話的同時,一個超級動力工廠已在瑞典拔地而起。它的創始人也放出狠話:
要繞開中國,做世界第一!
01
讓歐洲汽車業坐立不安的,是亞洲電池企業的咄咄逼人。
馬克龍講話時,中日韓三國已佔據了全球97%的動力電池市場。其中,中國先是在2015年超越日本成爲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國,又在三年後獨佔六成全球市場。
中國軍團裡衝得最猛的,當屬寧德時代,在2017年,它以12GWh的出貨量超越松下,問鼎世界冠軍。
相比亞洲巨頭們,全歐洲加在一起,也沒有一家叫得響的電池企業。
新能源汽車“換道”,老牌車企慘遭“超車”,爲讓歐洲在全球汽車產業繼續保持領先,整個歐盟開始不遺餘力地建設本土動力電池產業鏈。
先是2017年,由歐盟委員會牽頭,籌備成立了一個“歐洲電池聯盟”,專門爲歐洲的動力電池製造商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繼而,一衆車企和金融機構也都敞開錢包,積極尋找在動力電池領域有骨氣、敢挑大樑的本土企業。
這個時候,一個叫皮特·卡爾森的瑞典人登場了。
卡爾森的上一份工作,是特斯拉的副總裁。2013年雷軍拜訪特斯拉,出面接待的就是這位老兄。
但在2016年,卡爾森被馬斯克開除了。
關於他被開除的故事,聽起來很有馬斯克的行事風格——帶着全家在英國度假的卡爾森,接到了馬斯克的電話,要求他立刻回美國上班,但卡爾森拒絕了。
幾天後,他就收到了解僱郵件。
丟掉工作的卡爾森決定自己創業,深受馬斯克薰陶的他,也是一個新能源汽車的篤信者,但他看準的方向不是造車,而是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電池。
2016年10月,他和在特斯拉主管供應鏈的另一位前高管賽魯迪,在老家瑞典創立了一家名叫北方伏特的電池企業,並喊出了一個口號:
繞開中國,做世界第一!
儘管有“特斯拉前高管團隊”當賣點,但這個口號還是嚇到了一些人,一位紐約銀行的分析師就向他提問:
“中國公司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你們憑什麼?”
卡爾森回答的方式很巧妙:
“北方伏特將繞開中國技術路線,用全新的方式生產電池,中國人常說‘換道超車’,這次輪到我們換道了,終結中國對電池產業的控制。”
儘管這個答案約等於什麼也沒說,但“繞開中國”的口號,還是在歐美政商兩界吸引了一大票人——他們太需要一家能與中國企業分庭抗禮的本土電池企業了。
北方伏特成立不久,卡爾森就收到了白宮“供應鏈韌性委員會”的邀約,請他詳細說明到底要怎樣“繞開中國”造電池。
面對委員會的專家,卡爾森給出的方案是:招攬全球除中國外的頂級電池工程師,組建一個國際化團隊。
比如美國基礎研究發達,可以負責設計;德國擅長工業製造,可以負責生產;日本和韓國有豐富的工藝積累,可以負責工藝研發和設備。
在這套方案中,還包含了一個讓人怦然心動的賣點:比中國電池更便宜。
在卡爾森看來,無論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中國產品沒什麼稀奇,歐美大國其實都能百分百仿製。
而他的搭檔賽魯迪,則用自己主管特斯拉供應鏈的經歷做了補充,中國產品之所以打遍全球,是因爲超高的性價比,歐美國家即便復刻出來,也會因爲成本太高失去競爭力。
他們順手丟出瞭解決方案:北方伏特准備建一座太陽能工廠,靠免費電力,生產成本可以比中國低20%。
這個方案甚至已經選好了廠址——把工廠建在瑞典的北極圈地區,那裡的夏季有極晝氣候,日照充足,除此之外,瑞典北部豐富的水電和風電資源,讓當地電價只有歐洲內陸的三分之一,並且統統都是清潔的綠電。
這套結合了天文地理、工業商業、環境保護,又包含民族熱情的方案,一舉拿下了包括白宮在內的一衆政商界人士。
2018年,歐盟牽頭的“歐洲電池聯盟”剛一成立,就將北方伏特作爲重點扶持對象,此時它的背後,已經站滿了支持者。高盛、貝萊德、大衆、寶馬這些知名投資機構和汽車巨頭,甚至於德國和加拿大政府都成爲了股東。
這使它前後募集到的資金,是歐洲私人企業中最高的金額——超過150億美元。
在兩位前特斯拉高管的引領下,滿身星光的北方伏特,肩負着全歐洲“打破中國封鎖”的希望,正式上路了。
02
2019年,在北極圈附近的瑞典Skelleftea小鎮,北方伏特的工廠拔地而起。
但直到工廠落成,兩位創始人都在處理一個大問題:招不到人。
因爲動力電池領域的大部分頂級人才都在中國,而剩下的日本、韓國、美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沒幾個願意去北極圈,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工作。
北方伏特只好採用“高薪+輪休”的方式,分批將各國專家送到工廠,幹一個月,休一個月。至於工人,只能在工廠周圍的幾個小鎮就地取材了。
人才到位了,北方伏特的新問題也暴露了:沒有設備。
日韓專家到場才發現,許多關鍵設備都沒上線,而這些設備,除了從中國進口,沒有第二選擇。
比如在鋰電池生產中,需要用到堆疊設備,它負責將電池隔膜層和電極層堆疊起來,但這道工藝對設備精度的要求極高,除了多次改良迭代的中國企業,沒人做得出來。
被逼得沒法子的北方伏特,只好悄悄聯繫了一家無錫企業。
設備到了,新問題又來了——這機器的操作系統居然是中文界面,而這實在怪不得中國公司,因爲它們的設備一直內銷,根本就沒打算出口。
對瑞典工人而言,這就是災難,他們必須通過谷歌翻譯才能操作。
好不容易可以勉強操作了,發現堆疊的良率只有40%,而寧德時代在這一工藝上的良率是99.98%。
在北方伏特原本的規劃中,公司到2030年的目標,是90%的電池供應鏈來自歐洲,但實踐下來卻發現處處擺脫不掉的中國設備與材料,讓這個數字最高時只有35%。
相比中國企業嫺熟的產線工人,“就地取材”的瑞典工人,也讓北方伏特的現場管理麻煩不斷。
有一次,一家爲北方伏特提供化成設備的中國企業接到投訴,聲稱生產線報錯,並堅稱是化成設備“出了問題”。
鋰電池的化成設備,外形是一個個格子,電池通過物流線運到格子裡靜置,完成第一次充放電。
等到中國工程師心急火燎地趕到現場,看到了目瞪口呆的一幕:瑞典工人居然把設備格子當成了置物架,放了自己的雜物。
聽完解釋,瑞典工人又提了一個更難答的問題:那我的雜物要收納到哪裡?
另一次,一位中國工程師寫了上千字的材料,只爲勸告北方伏特,千萬不要爲了省成本,把檢驗用的氦氣換成氫氣,否則就可能是爆炸事故。
即便千防萬防,北方伏特的工廠還是事故不斷。有些事故原因屬於管理不當,有些乾脆難以理解——比如用普通吸塵器去吸電池切割的金屬灰塵,然後發生了粉塵爆炸。
這些從操作到安全的人員問題,實在把北方伏特折騰得不輕。忍不下去的卡爾森最終做了個決定:反正設備已經繞不開中國了,乾脆再從中國請200名熟練工人。
但中國工人的到來,又讓瑞典工人的民族自豪感受了損:
“我們有工廠、有機器,只是不會造電池,一切都來自中國,一切都要問中國人,一切都要他們同意才行。”
比起這些操作,更大的問題出在決策層上。
在北方伏特的產品規劃中,不僅包含了適用於電動汽車的電池,卡車、航空飛機和儲能系統的電池也位列其中。
而動力電池的生產設備,是按照設計和工藝定製的,但北方伏特在採購設備前完全沒有想清楚,到底要生產什麼規格、用哪些工藝的電池。
結果,美國專家設計出來的電池,又和現有設備不匹配,一堆設計只能停留在圖紙上。
按照北方伏特原有計劃,該工廠一旦滿負荷運轉,每年將能夠生產60千兆瓦時的電池,足夠供應100萬輛電動汽車,一旦達產,它就將成爲寧德時代、比亞迪、松下、LG和三星的有力競爭對手。
但在管理層、多國專家和當地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它直到2021年12月28日,才生產出第一塊電池,比原定計劃足足晚了近兩年。
卡爾森的表態聽起來仍然雲淡風輕:“第一塊電池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幾年,我們期待工廠大幅擴大產能,以幫助歐洲向清潔能源轉型。”
擴產是每一家動力電池企業的終極目標,因爲規模不僅意味着穩定,更將逐步拉低生產成本。
但北方伏特的產能卻始終擴不起來。
其中原因包括:工藝細節經不起推敲,造出來的電池良品率始終上不去,不合格的產品只能返工。此外,它相當一部分的原材料需要進口,在新冠疫情期間,這自然也是困難重重。以至於連一向聰明勤勞的中國工人,也沒辦法幫他們運轉起來。
一位中國供應商的服務工程師在自己的日記裡寫道:
“這裡發生的事,講給中國任何一個搞工業的小老闆聽,他都會覺得你在扯淡,但這就是真實的。北方伏特有中國設備、中國工人、中國材料,但橘生淮南則爲橘,橘生歐北,註定什麼也長不出來。”
直到2024年,北方伏特的真實產能利用率,還不到規劃產能的5%,但全歐洲還在等待他們交貨。
03
對於北方伏特這個“全村希望”,歐洲政商兩界真是當成親兒子來養的。
它在歐洲各國拿到了10億歐元的政府補貼,一衆歐洲車企除直接投資參股之外,還紛紛送上了厚禮——大衆、寶馬、沃爾沃,以及造卡車的斯堪尼亞,合計爲北方伏特奉上了價值550億美元的訂單。
只要供貨,就能賺錢,但這口喂到嘴邊的飯,北方伏特就是吃不上。
作爲持股20%的最大股東,大衆集團在2021年訂購了價值140億美元的電池,計劃10年內交付。
但北方伏特延誤了。
2023年9月,斯堪尼亞在瑞典開設了一家電動卡車工廠,但整車生產線不得不等到2024年初纔開始生產。
因爲北方伏特的電池交付一直在延誤。
對北方伏特持股3%的寶馬,送上了價值20億歐元的訂單,這批棱柱形電池原本希望用於寶馬的i4、i7等車型,然而眼看這些車型越來越落後,北方伏特的電池卻始終交不出來。
今年6月,實在等不下去的寶馬,把這筆訂單轉給了三星。
2023年,是北方伏特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一年,每月的總投資成本高達2億美金,一年下來的資金,已經可以去中國收購中等規模的現成電池企業了。
但抱定決心“繞開中國”的北方伏特,顯然不會選這條路。
它規劃了從汽車到儲能的全部電池產品,除了位於瑞典的工廠,一個正極材料工廠,還計劃在德國和加拿大建設兩個電池超級工廠,一個儲能系統工廠,一家電池回收企業,以及一家位於加利福尼亞的電池子公司。
從投資者手裡融來的150億美元,就這樣流水一樣花了出去,而現成的訂單,卻始終不能轉換成營收和利潤。
2023年,北方伏特的營收好不容易增長到1.28億美元,但它的淨虧損卻直接達到12億美元。
此時,卡爾森已經顧不上再談論“繞過中國、世界第一”了,他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了割肉止血上。北方伏特的電池正極活性材料工廠因此停產,工廠擴建計劃都被叫停,以及希望在市場上出售旗下的儲能系統組裝廠。
到了2024年9月,實在撐不下去的北方伏特,宣佈了大規模裁員計劃——1600名員工失去了工作,佔其總員工數的五分之一。
但對於燒光了全部融資,又沒有營收入賬的北方伏特而言,此時節流,已經太晚了。
2024年11月21日,北方伏特向美國德克薩斯州南區破產法院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它在聲明中表示:
“截止11月21日,公司賬戶上只有3000萬美元現金,僅夠維持運營一週。”
而它的債務,已經高達58億美元。
在破產保護期間,北方伏特現有的客戶再次當了把冤種,他們將提供1億美元的新融資,以支持公司在破產期間的業務運營,整家公司預計將在2025年一季度完成破產重組。
在北方伏特申請破產前,卡爾森已經向董事會提交了辭職報告,但這份報告沒有得到批准,董事會要求他必須留任處理。
卡爾森沒有理會這個要求,他帶着家人又去了英國,聲稱那裡有自己最需要的寧靜。只留下了一座孤懸北極圈,燒光超200億美元的工廠。
今年9月,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被問到了一個問題:
歐洲的電池製造商爲什麼做不出好產品?
曾毓羣的回答是:
“因爲它們的設計是錯誤的,其次,他們的工藝是錯誤的,第三,他們的設備是錯誤的。如果他們想大規模擴展,將面臨產量和良率問題;接着會遇到可靠性問題;兩三年後,還會有安全問題。所以,幾乎所有錯誤都會出現。”
北方伏特的故事,似乎就是爲這番話而生的。
某方面說,北方伏特也是一個縮影——一個歐美國家想擺脫中國供應鏈實現所謂供應鏈自主的縮影。
參考資料:
[1]《 深度報告 | 北歐電池製造商Northvolt始末》riskAI
[2]《歐洲希望在電池上實現獨立,但有失敗之虞》德國《經濟週刊》
[3]《900億的“洋務運動”,淪爲笑話》平原公子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華商韜略”,作者:華商韜略,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