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賴總統召開教育會議 根除病竈
卅年前的四月十日,臺大教授黃武雄等號召二百餘個團體走上街頭,爲孩子爭取教育權,燃起教改熊熊烈火。教改風起雲涌推動迄今,成敗得失仁智互見,但廣設高中大學備受爭議,苦果不斷反噬,也無法校正迴歸。
四一○的四項訴求或許是歷史的必然,理念也無庸置疑,尤其是廣設高中大學,追求教育平權,緩解升學壓力,確實迎合社會需求,但缺乏前瞻思維,又無完整配套,釀成前所未有的災難,也是不爭的事實。四一○促成教育會議召開,醞釀教改會,進而提出教改藍圖,最終由教育部推動。這場教改由黃武雄埋下火種,經郭爲藩部長護持、李遠哲院長背書、吳京部長點火,掀起專科升格大學潮,而今卻釀成大學退場、學歷貶值、技職摧毀,教育遍體鱗傷。這場歷史共業,相關人員不容卸責,政府更得全面承擔。
先就退場議題而言,四一○提出廣設高中大學,是要求多設立公校,但政府便宜行事,無視未來人口結構,不理學者示警,逕以專科升格充數,加以選舉胡亂承諾,大學不斷增加,至二○○九年時曾高達一百六十四所。當少子化來襲,私校招生問題浮現,政府卻雙手一攤,不願承擔責任,反而一面凍漲學費,一面祭出退場條例,逼私校走上絕路。爲解決高教過剩問題,政府需提供誘因,鼓勵經營不善私校改辦社福文教機構,更需鬆綁學費限制,提升私校辦學品質,公校也得整並,適度縮減招生名額,纔是亡羊補牢之計。
再就學歷貶值來說,廣設大學雖讓人人有大學文憑,但在少子化下,大學錄取率破九成,不少學校寧爛勿缺,學生素質不斷下降。加以大學過多,稀釋整體教育資源,部分學校爲省經費一再犧牲教學品質,形成學店化現象。大學文憑含金量下降,青年低薪成常態,絕非臺灣教育之福。廣設大學惡果已現,爲解決學歷通膨問題,高教勢得分工。部分培育學術人才,部分養成實務幹才,部分訓練技術人力,各司其職,各校才得以存活,也舒緩文憑貶值。
另就技職崩解來論,早期政府鼓勵私人興學,多以技職爲主,培育不少基層人力,成爲臺灣經濟起飛助力。教改上路後,向高中大學傾斜,形成先高中後高職、先大學後科大的趨勢,嚴重排擠技職生存,尤以私校衝擊最大。技職走向普通教育,原有特色喪失,又未獲平等對待,教育資源更欠缺,淪爲次等選擇,產業人力亦現困境。爲扭轉技職劣勢,教育部宣示強化產學合作,建構優質技職環境,推動技職宣導,落實職涯探索,吸引學生選讀,仍無由解決問題。透過跨部會討論研擬技職長遠擘畫,創造優良就業環境,提升技職人才地位,方能吸引學生選讀技職。
教改卅年,不少政策立意良善,卻因民粹綁架,釀成無法收拾的殘局,從未有人給個交代,也不見當局反省。高教擴張惡果浮現,過剩大學如何轉型,學歷貶值如何改善,技職尊嚴如何找回,政府應集思廣益共謀解方。
賴清德總統上臺後應速召開教育會議,重新檢視教改各項政策,根除卅年病竈,找回教育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