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全球勝任力,優加青少推出APPB學習法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這些目標相互關聯,提出了人類面臨的全球挑戰,也成爲實現所有人更美好和更可持續未來的藍圖。

教育界對人類這一共同願景作出迴應,提出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青少年,適應面向未來的學習與生活。2017年12月12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與哈佛大學零點項目共同發佈了《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首次對全球勝任力進行評估。今年4月,《泰晤士高等教育》發佈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採用了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爲測評標準,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的766所大學參與了這一排名。

培養青少年具有全球勝任力,正在成爲教育者們的共識,並且在全球範圍內被付諸實踐。

面向未來的教育: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

全球勝任力是21世紀人才核心素養的重要指標,是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素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青少年,會主動認識與探索世界,識別與欣賞不同觀點,與不同文化背景交流思想,爲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在對全球勝任力理論、核心素養框架和教育模式等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教育特色與實踐,我們建構了“優加全球勝任力模型”。

整個模型是一座全球勝任力大廈,以全球視野爲頂,中國根基爲底,六大核心素養爲支柱,兩側是作爲硬能力人文科技素養與外語能力,中間是作爲軟實力的國際人才核心素養4C,即批判性思維、溝通、合作、創造與創新。全球視野強調青少年要不同層面地瞭解和理解世界,識別和明確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與義務,發現並積極應對全球問題,爲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硬能力與軟實力像左右手,它們幫助青少年既擁有探索世界的能力,又不失對美與真情的追求。作爲中國人,我們還強調紮根於中國文化生髮出的頂天立地的力量, 因此,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必須擁有中國根基。

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青少年是什麼樣子?這裡跟大家分享兩個優加青少學員故事

Alice是一個有光環的孩子。她是全國性大型演講比賽年紀最小的優勝獎獲得者,曾與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進晚餐,三年級裸考PET並順利通過,在多項不同的重要活動中擔任英文小主持人。這些是可以用文字記錄閃光點。如果你遇到她,會看到一個笑起來很甜、有禮貌又古靈精怪的小孩兒,小小的身體裡好像蘊藏着無窮無盡的能量,活潑又耀眼。這兩種閃光之處,有內在的關係,就是我們說的全球勝任力。全球勝任力教育提倡學習者從認識自己開始,主動探索世界。Alice如何主動探索世界呢?她的老師講了一個小故事,說她喜歡拿自己說事兒,“我們講‘have been to’的時候,我在黑板上給的例句是‘Jack has been to China.’同學們模仿時一般都是把Jack換成Tom或者把China換成Italy,Alice不這樣,她說:‘I have been to …’嘗試着把自己的經歷用英語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裡,她不但在學習知識、練習表達,而且會慎重思考,進行溝通交流。”

Isabella去年上小學二年級,參加劍橋英語CAE考試,189分通過。通過CAE考試是什麼概念?至少相當於雅思7分的水平。雅思7分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考出來的分數,何況對於一個8歲的小朋友而言。但是,如果你以爲Isabella只是一個英語好的學霸,那就誤會了。她不僅英語好,而且興趣廣泛,對科學、歷史、地理、社會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閱讀。Isabella的媽媽曾經留學英國,看過世界的她,期望孩子能掌握英語這個工具,學習不同文化,看到和體驗多姿多彩的世界。她說:“英語只是一個工具,我希望她能夠很好地運用這個工具去了解不同的社會人文,瞭解世界,而不光是停留在英語應試的這個環節上。

Alice與Isabella都還是小學生,全球勝任力在她們身上,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活潑生動的學習與生活。從學一門外語到閱讀世界,從每一次與他人的溝通到參加大型活動的自如,這些不同的體驗,都在增加她們一種新的看世界的角度,也多一種參與世界的方式。

應用APPB學習法 培養全球勝任力

全球勝任力是一項多維能力,是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的統一。要提升全球勝任力,青少年需要主動學習,並有時間和機會思考;要具有好奇心、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善於觀察世界,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要能自信地表達個人看法,同時願意尊重他人的觀點,學會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與合作。

經過長期研究與實踐,優加青少教育於2020年鄭重推出APPB學習法,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APPB學習法(The Activity-, Project-,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即基於活動、項目、問題的學習法,強調學生中心、真實經驗、合作學習。

在優加,教師不只是在教室前面講課,而是作爲促進者(facilitator),運用APPB學習法,建立有利於探究、創造和深度學習的環境,引導學習進程,讓孩子們在活動和項目中,主動學習,思考問題,學以致用。

基於活動的學習(Activity-Based Learning),青少年在教師的講授和指導下,通過豐富而有組織的活動,學習跨學科知識與技能,提升外語能力與人文科技素養。

基於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青少年在教師的引導和協助下,結合實際生活,提出真實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取得項目成果,從而激發學習熱情,提升批判性思維、溝通、合作、創造與創新能力。

基於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青少年在教師的支持下,有意識地關注當地、全球及跨文化議題,提出問題,運用已有知識與技能,設計解決方案,並釆取行動。

下面,讓我們看看廈門優加青少的陳老師如何結合時事熱點,採用APPB學習法,將公共健康這一全球議題融入到英文課堂中。

首先是基於活動的學習,陳老師從展示2020年春節的“硬通貨”——口罩開始,爲學生演示不同口罩的防護作用,並播放一段介紹新冠病毒的英文視頻讓學生記錄關鍵信息,引導學生學習新冠病毒事件相關的背景知識和英語表達。

然後,陳老師準備了三篇不同學科領域的文章,包括病毒科學、流行病學和公共治理,讓學生分組閱讀,並畫出思維導圖

圖:一名優加青少學員的英文閱讀思維導圖

在基於項目的學習中,陳老師設計了一次模擬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會議,學生作爲不同國家和領域的代表,討論是否將此次疫情列爲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並整合出行動計劃

最後是基於問題的學習,陳老師給學生拋出了一個更爲開闊的問題:如果疫情發生在我的家鄉,作爲市長的你會採取什麼措施?充分討論後,老師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人口結構、政府動員能力、醫療資源、媒體資源、物質資源、文化傳統等角度制定行動計劃。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提升全球勝任力,並不是要開設一門叫作“全球勝任力”的新課,而是可以將這個目標融入現有課程,應用APPB學習法,進行跨學科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增長了知識與技能,還結合自己的經驗主動探索,尋找問題解決方案,鍛鍊溝通、合作、批判性思考等多種核心素養,進而有可能樹立起爲人類世界變得更美好、和平的理想,並在適當的時候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