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馬糞海膽將開放採捕 學者籲以養殖代替放流

2018年澎縣府曾在烏崁海域栽培區放流了15000粒殼徑2-4公分的馬糞海膽苗。(許逸民攝)

澎湖縣政府在海域放流海膽。(澎湖縣政府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下月1日,澎湖的馬糞海膽就要進入開放採捕期(7/1-8/31)。儘管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和水試所等單位,曾數度放流海膽苗,但澎湖本島海域已幾乎看不到馬糞海膽蹤跡。有退休學者就建議,與其放流不如養殖。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養殖學系退休教授郭金泉表示,澎湖科技大學養殖學系張國亮技士在2017年就宣稱已可量化生產海膽,且首度投入海膽量產就交出3萬顆中型紫海膽與馬糞海膽亮麗成績。相信後續只要考慮到相關養殖的技術和環境條件並推廣,以後就有機會吃到物美價廉的海膽了。

馬糞海膽原名爲「白棘三列海膽」,因爲其生殖腺,備受饕客喜愛,每年澎湖縣政府開放採捕之日,就是馬糞海膽被抄家滅族之時,也因此在濫捕下,近年產量遞減之快,相對的價格也越來越高,奇貨可居。

澎湖縣政府從2007年開始管制馬糞海膽採捕,到2018年因資源持續銳減,而從原訂每年5/16-8/31 四個月的採捕期,縮減至兩個月7/1-8/31。然而因爲管制措施只制定禁捕期及採捕大小,卻完全未制定採捕許可證照與總量管制、禁止採捕區域,並落實嚴格的撈捕回報及漁獲統計(卸魚聲明),更在未能確實嚴格執法與消費市場炒作需求而人爲貪婪濫捕下,每年10個月的禁捕期幾乎形同虛設,近年只要撈捕期一到,海里的馬糞海膽馬上就被趕盡殺絕。

郭金泉指出,2018年澎縣府在烏崁海域栽培區放流了15000粒殼徑2-4公分的馬糞海膽苗,同時委託澎科大執行放流成效評估後成效是零,就是人工培育的海膽沒有標記就放流,致法評估外,也沒考慮放流點天敵存在的失策。

但在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種苗繁殖場場長柯志鴻去年說明,育苗技術已趨成熟,這幾年成功育成第二代種苗,小海膽每個月可成長1公分,並已研發成功最終的精緻飼料,若將此轉給養殖戶大量飼養,那要吃到物美價廉海膽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