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啓明:徵碳費是把錢留臺灣
環境部長彭啓明。圖/本報資料照片
環境部碳費制度將在明年元旦上路,環境部長彭啓明14日坦言,其實環境部推動碳費大家都不開心,包括企業對被收錢感到不適應,但他強調,這是爲了把未來要繳到歐洲的錢留在臺灣。
對於綠色通膨疑慮,彭啓明說明,目前碳費的課徵碳費對象僅針對年碳排放2.5萬噸、約281家企業,其中,對鋼鐵、水泥毛利影響不到1%,其他產業約1%至2%,對房價影響更是隻有0.1%,不會造成房價上漲。
至於碳費與電價的關係,臺電自發自用排碳量1,000萬噸,繳納碳費額度雖高達數億元,但使用者用多少電就會繳多少電費,並不是臺電發多少電、所有碳費都在臺電身上負擔,對電費的影響極低,因此,他認爲臺電應該不會因碳費徵收而提高電費。
彭啓明也再次保證,繳納臺灣碳費可以抵歐盟啓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並會對進口的業者實施碳申報機制,建立臺版CBAM制度保障國內產業。
彭啓明指出,碳費制度是全球趨勢,臺灣已經是亞洲第六個國家推動,也是鄰國間相對低廉的價位,透過優惠機制設計創造誘因,鼓勵企業自主減碳轉型,並減輕碳費痛苦。
彭啓明強調,目前制度下,其實許多企業來說繳得金額並不高,環境部估全年僅60億元收入;這次碳費的痛,像針扎一下下的感覺,更希望是讓企業自主減碳,把未來要繳到歐洲的錢、國際的錢能夠留在臺灣,這是最主要的目標;在臺灣所繳納的碳費可以抵減歐盟CBAM,不需重複繳納,但扣抵細節需要等到歐盟明年中公佈後才能得知,屆時會派員赴歐協調。
爲了讓碳費制度穩健上路,環境部規劃碳費從每噸300元起價,彭啓明表示,後續將每兩年檢討一次,目前歐盟已是70塊歐元、約新臺幣2,400元,因此碳費費率將會逐步調升,預計2030年纔會走到國際上普遍的1,000~2,000元碳費,而未來臺灣也會走向碳交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