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大捷:林彪成名之戰,抗日首次大勝爲何匆匆撤退?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對我國發起了全面侵略戰爭,憑藉着精良的武器裝備,日軍速戰速決,並定下了“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瘋狂計劃。在華北日軍瘋狂的進攻下,先後侵佔了北平、天津、張家口、保定等地。此時在華北的八十多萬國民黨軍隊,面對日軍的進攻毫無反抗之意,一路向南狼狽而逃。在這種情況下,日軍不斷乘勝追擊擴大戰果,輕易拿下多個城市和重要據點,自此華北逐漸淪陷。對面來勢洶洶的日軍,此時的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不同於國民黨的節節敗退,我軍剛剛從工農紅軍改編而成的八路軍,卻迎難而上,爲了拯救民族危難之際,打擊日軍囂張氣焰,向北逆行而上,奔赴華北戰場準備迎擊日寇。八路軍向北而行時,時常有碰上向南潰逃的國民黨部隊,他們一邊逃,一邊散佈“鬼子厲害,打不得,打不贏”的恐慌信息。碰上八路軍,不僅不鼓勵還諷刺道“你們八路軍揹着燒火棍、大刀片,去戰場上送死嗎?”。由此可見,國民黨部隊中已經滋生出了“懼日、恐日”的心理,此時的他們已然成爲了喪家之犬,想依靠他們抗日是萬萬沒有半分可能的。

當恐慌漸漸蔓延到全國範圍的時候,八路軍扛起了抗日的大旗,他們誓死要捍衛祖國,將日寇趕出中華大地,給全國人民帶來勝利。他們這種紅色精神也深深的觸動了所有百姓,八路軍每到一處,那些走路都需要拄拐的老人家,手中還抱着剛剛出生孩兒的婦女,還未成年的少年們都會蜂擁而上,詢問八路軍是不是打鬼子的。當聽到八路軍說:“我們是八路軍,是去打鬼子的!”他們都會高興地圍着八路軍表達敬仰喜悅之情。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八路軍,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爲國民黨部隊到處散播“小鬼子不可戰勝”這種消極的信息,加上八路軍此時的武器裝備都非常簡陋,所以對於八路軍抗日還是有一部分人抱着悲觀的情緒,擔心八路軍阻擋不了日寇侵略的腳步。

此戰非打不可

面對此時勢如破竹的日軍,其實八路軍有不得不上的理由,當時負責正面防守的國民黨要求八路軍在正面協助抵擋日軍,如果此時八路軍不上的話,國民黨就會以此爲藉口打擊八路軍,說我們不是真心抗日,把失敗推到八路軍的頭上。但是,如果上了,那麼國民黨肯定會趁機撤退,所以平型關此戰非常艱難。

面對當下複雜的情況,八路軍如果不打一場振奮人心的戰鬥,打擊日軍囂張的氣焰,局勢或許會變成一面倒的情況。如果打贏的話,那麼對於我軍和全國人民來說都是非常具有意義的,不僅打消了大家恐日的心理,還能提高信心,讓大家齊心抗日,同時我軍也能在華北地區擴大影響力,發展羣衆力量,建立起一個抗日根據地,所以此戰在艱難,我軍都必須打,還必須大勝。

當時,我黨中央對八路軍發動平型關戰役有着明確的要求:“我們要在這裡打一場大戰,給日寇一個狠狠打擊,給友軍打好配合,給部隊帶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這一次,我們要全國人民都知道,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是不可能被打敗的!”

就這樣,面對日軍的侵略鋒芒,我軍迎難而上,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人民打擊日本的第一個大捷平型關戰役在這種情況下打響了。這場戰役在整個抗日戰爭史上有着深遠意義,它的作用是不容磨滅的。同時,這場戰爭也是林彪和八路軍打出的經典抗日戰役。

平型關戰役之始

隨着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天津先後淪陷,整個華北地區即將被侵佔。爲了民族大義我黨主動聯合國民黨抵抗日本侵略者,自願將紅軍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進入由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序列。

9月21日,日本軍隊第二十一旅團向平型關發起進攻,企圖攻破平型關與雁門關以北的日軍會合,共同進攻太原,從而佔領整個山西省。爲了破壞日寇的企圖,我黨中央決定,配合閻錫山所部正面與敵人對戰,由林彪率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埋伏,以遊擊的方式打擊敵人。

此戰尤爲重要,不僅派出了林彪指揮作戰,大戰前也做足了準備。期間爲了摸清楚敵人的部署,想盡了各種辦法,在前往戰場的過程中,還遇上了包括山洪自然災害在內的各種困難,但是在這重重困難之下,我軍還是打下了秦二楞肉搏、喋血老爺廟等不菲戰績,整個平型關戰役利用口袋戰術共計殲滅日軍1000多人,成功地奪回了平型關大部分陣地。

林彪率領的115師雖然大捷,卻沒有乘勝追擊,反而快速打掃戰場,撤出陣地,這究竟是何種原因呢?

平型關大捷

1937年9月,板垣徵四郎得知國民黨軍在平型關一帶集合部隊,當即命令旗下21旅團長率第42大隊的第二大隊,野炮兵一個大隊,連同在靈丘的兩個大隊,進攻平型關以西的大營鎮,消滅該地駐軍,打通通往太原方向的通道,不僅如此,他還命令渾源的兩個步兵大隊進行軍事策應。

平型關處於陝西省東北部,自古以來就是通往晉冀兩省的咽喉要道,這裡地勢險惡,左右兩側都是險峻的山峰,僅有一條狹窄的山道,尤其是有一段山道異常狹窄,僅能同時通過一輛汽車。日軍如果想要佔領華北地區,那麼山西太原是重要侵佔點,而通過太原的險道平型關則成爲了必經之地,也是必爭之地。

因爲地勢險要,所以這裡也成爲了埋伏日軍的最佳地點,很快林彪就將這裡選爲埋伏點,帶領八路軍115師在此佈防進行埋伏。

八路軍115師建立之初有15000人,全部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加上武器裝備在八路軍中也是最先進的一批,可以說這支部隊整體戰鬥力在八路軍是最頂尖的,被外人稱之爲八路軍第一師。日軍是這樣評價115師的:“該部隊幾乎都是20歲左右的少年兵,他們作戰果敢,前赴後繼,遠遠不是之前所遇到的敵人可以比擬的。”

對於平型關埋伏點,林彪也非常謹慎,前後三次到平型關查看地形,每次看完地形回來之後,都要盯着作戰地圖研究到半夜,據警衛員回憶:“那段時間,常常在半夜看到師長眉頭緊鎖,盯着地圖不斷研究。”

經過不斷地研究商量,最終林彪決定讓楊得志帶領685團在老爺廟地區進行埋伏,意在守住口袋袋底;再由李天佑率領686團白崖臺一帶埋伏,隨時準備突襲將敵人部隊分割開來;687團則等待敵人進入埋伏圈後,在小寨村一帶收袋,堵死敵人的後路;緊接着又安排獨立團阻擊靈丘和來源前來增援的日軍。

1937年9月24日,八路軍第115師上萬官兵按照之前指定的戰鬥方針向各自埋伏地點趕去。此時的天氣已經開始轉涼,天空下起了瓢潑大雨,上萬八路軍官兵沒有雨具,穿着僅有的單薄衣服,在寒冷和大雨中邁着堅定的步伐跟着指戰員不斷前行,他們視死如歸,內心堅定,此戰必要打出屬於中華民族的驕傲。

當部隊艱難翻過一段段山路,走到一處平坦山溝時,還沒來得及放鬆下來,長時間的大雨導致山洪爆發,部隊瞬間在山溝內被分割開來,此時前頭部隊685團已經全員通過,而686團卻被分割開來,部隊發生了短暫的混亂,在混亂中有許多武器裝備和戰士被山洪沖走,好在團長李天佑很快反應過來,快速穩住了部隊避免了損失。

隨着大雨越來越大,山洪越來越猛,最終只有343旅的兩個團和344旅的一個團艱難通過,344旅的另一個團被山洪攔住了前進的道路。戰機不等人,不得已林彪只能將被阻攔的一個團作爲預備團,等山洪退去後再進入戰場,9月25日,115師三個團到達指定戰場。

當三個團剛埋伏沒多久,日軍就到達埋伏點,最先見到的是百餘輛汽車開向埋伏點駛來,緊接着是21旅團的輜重部隊,只見滿滿200大車的武器裝備、禦寒衣服緩緩駛向山溝,走在最後的是一個50人左右的騎兵隊。

自侵略中國兩個月以來,日軍戰無不勝,從未吃敗仗,此時的他們不僅自大還非常囂張,並不把中國軍人放在眼裡,加上一路南下所遇國民黨都是潰逃,也根本不會想要此時會有中國軍隊主動出擊埋伏他們。對於平型關這道天險他們也沒有絲毫防備,不多時就走進了林彪設下的圈套中。

眼見日軍沒有防備進入到包圍圈後,林彪立馬派人到國民黨阻擋,請求他們負責阻擊日軍,同時派出部隊支援,一舉將這隻日軍殲滅於此。等到日軍全部進入包圍圈後,隨着三發沖天而起的信號彈,衝鋒的號角響起,槍炮、榴彈一起開火,頓時將毫無防備的日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只能倉皇跳車,四處逃散。

八路軍端着機槍,不斷掃射,子彈打光後,拿出手榴彈丟向敵人,沒有彈藥了,就發起衝鋒,向着敵人衝去,戰士們勇往直前,連續摧毀了敵人多輛汽車,與敵人進行白刃戰。

雖然日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他們的戰鬥力可不能小看,在白刃戰中表現得異常兇猛,在戰士們前赴後繼的衝鋒下,終於擋住了日軍撤退的步伐。但是,很快日軍就組織起有效的反擊,並想要佔領制高點老爺廟,想將被動轉化爲主動,林彪當然不會讓他們如願,立刻派出一個686團三營搶佔老爺廟,最終在戰士們付出鮮血代價下,終於將老爺廟搶下。

當戰鬥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時,日軍的空中支援也來了,只見日本飛機不斷向老爺廟進行轟炸,見飛機支援到位,日軍開始瘋狂的向老爺廟進攻,試圖消滅三營佔領高低。雙方在老爺廟發起了一場慘烈的對拼,反覆廝殺,子彈打完了就拼刺刀,刺刀斷了就用槍托,槍爛了就用石頭,異常慘烈。直到林彪將預備隊也派上戰場,這才熄滅了敵人佔領老爺廟的意圖,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這時的日軍也基本消滅乾淨。

平型關此戰,八路軍115師共投入12000人左右,日軍投入4000人左右,我軍共殲滅敵人1000餘人,自身傷亡800餘人,如此激烈的戰鬥,我軍竟然沒有抓獲一名俘虜,115師的全體指揮官也被他們的兇悍震驚到了,115師王紫峰在當天戰鬥後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日軍這種寧死不投降的精神,是我軍在十年內戰中尚未見過的精神。”

獨立團團長楊成武事後也回憶到:“抗日戰爭最早期的日軍,都是經過嚴格系統化訓練的,他們槍法精準,戰鬥素養高,隱蔽性和戰鬥力都極強,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不作爲主義,讓他們自進攻華北地區以後,一路向南,從未敗績,有着極強的士氣。不僅如此,當時他們每一個士兵都非常頑強,負傷了也不投降,抱住我軍將士就是廝打,如此頑強的打法,使得我軍的勝利付出了很大傷亡。”

林彪爲何撤退?

平型關大捷後,爲何林彪沒有乘勝追擊,急匆匆地打掃戰場進行撤離呢?

1、戰略性撤退,平型關戰役雖然勝利,但是我軍指定的戰鬥方式是遊擊埋伏,而不是硬碰硬打消耗戰。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制定的《第二戰區平型關戰役計劃》中明確表示:“我軍應利用地形殲敵人爲目的,以主力配置於天鎮、陽高、廣靈、靈丘、平型關各地區,以一部控制大同、渾源、應縣附近,以策應各方面之戰鬥,相機轉移攻勢。”所以說,這場戰鬥主要策略就是伏擊,爲的就是將敵人大部隊牽制過來,從而支援國民黨軍隊的作戰。在整個戰爭中,平型關戰役是伏擊戰,意在破壞敵人的進軍計劃,使敵人被迫將大部分兵力轉移到平型關方向,從而支援平漢鐵路和同蒲鐵路的國民黨軍隊的作戰。因此在115師成功伏擊敵人餘平型關時,及時撤離大部隊,如果繼續留在這裡,很有可能和敵人大部隊正面衝突,被敵人所牽制,這是不利於整理佈局的。

2、日本的遺體火化隊,這時候的日軍爲了宣揚自己的軍國主義,格外的強調軍人的榮譽,對於戰死的士兵,他們有專門的遺體收集火化部隊,這支部隊武器裝備精良,他們會第一時間打掃戰場,收集戰死士兵的遺骸進行火化,最後再運回國內。因爲見多了戰友的屍體,所以這支部隊對作爲敵人的我軍抱有非常大的仇恨,一旦撤退不及時碰上他們,他們就會死死咬住我軍,造成大量傷亡。從抗日戰爭史上我們也可以發現,每當戰鬥結束後,我軍都會快速撤離就是這個原因。

3、雖然平型關大捷,但這場戰鬥讓林彪意識到了中日兩國軍隊的差距,如果貿然行動,很有可能撞上敵人的大部隊,到時候損失無法估量。因此採取撤退是明智之舉。

此戰雖然是由閻錫山制定的作戰方針進行的,但全程都是由我們八路軍獨立指揮、戰鬥。並且,讓人氣憤的是,雖然國民黨軍與我軍簽訂了協議,但是卻沒有按照協議進行牽制敵軍,可以說,整個平型關戰役都是由林彪和指揮的115師承擔,最終打退了敵人,贏得了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林彪曾在戰後這樣回憶他當時看到的這一幕:

“國民黨在這場戰鬥中毫無配合可言。他們自己制定的戰鬥計劃,自己卻無動於衷,你打你的,他看他的。就連被我們打敗潰逃的敵人,他們碰見了不僅不能將其殲滅,反而還被反衝殺,根本毫無指揮、紀律可言。”

此戰雖然僅殲敵千餘人,相比日後動輒數千、上萬的殲敵並不算什麼。但是,要知道這是抗日戰爭之初,此時我國就沒有組織過有效的反抗,尤其是國民黨反動派,號稱數百萬軍隊,面對日軍卻節節敗退,一路潰逃,隨着一座一座城市失守,所有中國人民都漸漸絕望。在這種背景下,面對氣勢如虹的日軍,八路軍扛起了抗日的旗幟,此戰的勝利,也燃起了中國人民的鬥志,燃起了中華民族抗日的勇氣。

此戰在戰略上,破壞了日軍想要向山西深入的意圖,挫敗了日軍的銳氣,爲之後的戰略佈局打開了局面。而且八路軍在武器裝備極度落後的情況下打贏了這場戰役,不僅打出了八路軍的風采,建立了八路軍的威信,更是讓所有人都知道日軍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戰鬥力強悍的日軍,友軍的不作爲,使得此戰雖然大捷,但是傷亡也令人心痛。但這也讓林彪讓我軍將領明白了,和日軍進行硬碰硬正面對戰是不可取的,毛主席的游擊戰略

日軍戰鬥力過於強悍,友軍不值得信任,正面交戰傷亡太大,一場平型關大捷,卻也讓林彪真正意識到了和日軍進行硬碰硬的運動戰是不可取的,也明白了,毛主席一直主張的游擊戰略的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