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程序中如何保障重整順利進行?法學專家熱議上市公司法律風險管理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玫 陳鋒 北京報道

“破產程序中如何保障重整順利進行?”賽尼爾第十七屆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管理高峰論壇暨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指數發佈會上,有專家學者提到了這一話題,其隨後稱,在破產程序中,董事、高管的責任應與《公司法》第191條緊密銜接,確保在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同時,避免對董事、高管活動能力的無差別限制,從而保障公司重整和拯救的順利進行。

近日,中國證監會通報廣東紫晶信息存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欺詐發行案處理結果,四家中介機構全額繳納12.75億元承諾金賠償投資者損失,高效維護投資者權益,成爲《證券法》修訂後首例適用行政執法當事人承諾制度案例,彰顯法治威力,同時引發市場對上市公司強化法律風險意識的關注。

2024年8月31日,賽尼爾第十七屆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管理高峰論壇暨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指數發佈會在京召開。在論壇上,多位法學專家圍繞股東出資責任、催繳失權制度及董監高在資本管理中的職責展開了深入討論。

罰、訴案值激增是推高上市公司法律風險主因

發佈會上,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於飛發佈了《2023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指數》報告。

報告顯示,2023年共有5342家上市公司納入測評範圍,覆蓋31個省市自治區及46個細分行業,其中包括1424家國有控股公司,該年度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指數爲25.573,較2022年上升1.04%;而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法律風險指數則爲24.780,同比上漲2.82%。

在地區與行業分佈上,天津、上海、北京等地住宿和餐飲業、電力熱力等行業展現出較低的法律風險水平。具體到上市公司,敷爾佳、萬邦醫藥、天瑪智控等企業,分別在總榜、國有控股、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及北交所板塊中位列法律風險最低的前十名。

賽尼爾法務智庫副總裁、本次報告課題負責人史志偉在解讀《2023中國上市公司法律風險指數》時指出,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資本市場強監管迴歸常態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整體法律風險較2022年上升了1.04%。

從具體指標層面來看,史志偉詳細闡述了十六項指標在六個方面的應用,包括合規、訴訟、業務戰略、治理、人力資源及財務領域。他強調,處罰、違規及訴訟風險的案值上升是推動整體風險上升的主要因素,而多元化風險、國際化風險及董事會治理風險的下降則展現出積極的調整趨勢。

在涉訴風險方面,史志偉指出,儘管近兩年涉訴風險有所下降,但仍處於高位,特別是案值風險顯著增加。他提醒上市公司需關注相對方的誠信和履約能力,以避免潛在的法律風險。此外,他還特別指出了對外擔保風險的反彈,要求企業警惕資金風險和或有負債的增加。

股東催繳失權制度的法律實踐與挑戰

中國中治法律部部長畢麗豔則聚焦於新《公司法》下的股東催繳失權制度,她強調了其在保障公司資本充實、維護債權人及公司利益方面的核心作用。

她詳細闡述了催繳失權制度的操作流程,包括書面催繳通知、董事會決議及失權通知等關鍵步驟,並指出這些程序對於解決股東實繳出資不到位問題至關重要。畢麗豔還指出了法律實踐中的留白與挑戰,呼籲法務人員應靈活運用公司章程或協議,細化相關規定,以彌補法律不足,並通過司法實踐推動制度的不斷完善。

畢麗豔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實施失權股權轉讓和減資,哪種方式更合適,主要看兩方面,一是公司經營情況,二是股東協商情況。如果公司經營情況良好且股東關係較爲和諧,股權依法轉讓實施會比較順利,容易找到具有出資能力的受讓方,更符合股東各方和目標公司利益;減資涉及外部債權人利益,且減資程序耗時耗力,但如果目標公司因經營情況差估值降低,無法實施股權轉讓,接下來解決僵局的手段就是減資。而最終兩種處理均未實施的,那麼剩餘股東只能承擔該部分股權的出資義務。

天元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肖愛華則深入剖析了董監高在註冊資本實繳、股東抽逃出資、違規減資及違法分紅等方面的責任與應對策略。他提出了“留痕”策略作爲防範董監高個人責任的有效手段,並分享了具體的實施流程和模板,爲業界提供了參考。肖愛華還結合實戰經驗,就股東抽逃出資的識別與防範、違規減資的法律風險、違法分紅的財務評估以及私募股權投資中回購條款的設置等問題,提出了詳盡的實操建議。

肖愛華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進行利潤分配需確保具備可進行利潤分配的前提(賬上有可分配餘額)、是否有現金流可用於分紅款支付。爲確保財務數據真實、準確,一方面,建議聘請審計機構,基於審計確認數據形成分配方案上會審議;另一方面,可聘請律師就分配條件、方案、流程出具法律意見。

責任編輯:麻曉超 主編: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