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口遺址 補足大甲溪考古資料空白
「樸口遺址」牛罵頭文化層出土完整陶罐、半月形石刀、磨製有肩石斧等。(言古文化提供/王文吉臺中傳真)
「樸口遺址」地處車籠埔斷層線行經區域,考古團隊挖掘過程,發現從4000年前就有土石流沖刷溝造成的大量亂石堆積,研判地震及自然災害頻繁,且持續至現代。學者研判,史前人類即備受天災威脅,最終可能遭遇大規模災害而遷居。
「樸口遺址」位於豐原1號隧道西洞口,其中下部文化層屬新石器中期的牛罵頭文化,距今4000至3700年,埋藏深度約在地表下7至10公尺;晚期則爲營埔文化層,年代距今3000至2600年,深度約地表下3至4公尺;現地表層是公墓用地,近代未有人類居住。
「樸口遺址」補足自大甲溪南側、臺中盆地東側豐原丘陵西麓緩坡地至大甲溪中上游之間的考古資料空白。出土文物以陶器、石器爲主,以形式多樣化,且再製情況頻繁的玉器最引人注目。此外,也出土不少以砂岩礫石排列的人爲構造物,可能是房屋建築基礎或駁坎。
考古團隊主持人顏廷伃指出,遺址內常見土石流造成的大量礫石散亂堆積,天災顯然影響史前人類生活;大量砂岩礫石也成爲營埔文化人制作斧鋤形器、錛鑿形器、石刀、網墜等石器的材料,並發現製造石器的工坊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