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科技成果轉換“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廣東拿出兩大操作性極強的“殺手鐗”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廣州報道

“成果轉化是全過程創新鏈的重要一環,科技成果只有轉化了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只有轉化了才能成爲新質生產力。”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月琴表示。

近年來,廣東堅持把創新作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斷推進科技強省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大環境也持續優化。 爲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近期,廣東出臺了《廣東省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實施方案(2024-2027年)》(簡稱《實施方案》)、《廣東省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簡稱《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

10月18日,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新聞發佈會舉行。據廣東省科技廳介紹,上述兩份文件是廣東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具體抓手和可操作細則,針對當前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痛點和堵點,聚焦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中“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問題,以打通政策法規落地的“最後一公里”。

成果轉化獎勵比例提高到不低於70%

今年7月,廣東印發《關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的意見》,提出開展“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目標是將廣東打造成爲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地。這爲廣東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方向指引。

據介紹,《實施方案》是國內首個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兩辦”名義出臺的聚焦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政策文件,共提出4項改革任務、8條重點改革舉措,聚焦放權、激勵和保障。

在放權方面,《實施方案》提出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可以自主開展成果轉讓、許可或作價投資,不需報主管部門審批或備案;對轉化的成果可以自主決定是否進行資產評估等;在激勵方面,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先轉化後獎勵”和“先賦權後轉化”並行實施;要求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或轉化收益,獎勵成果完成人的比例應不低於70%;在保障方面,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行政司法協同保護,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和法律專家隊伍,提供法律支持和案例指導。

王月琴表示,《實施方案》激勵力度更大,進一步加大了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助力解決“不想轉”問題。比如在成果轉化賦權或收益分配比例方面,將獎勵比例由原來的不低於60%提高到不低於70%。同時,鼓勵實施單位探索給予成果完成人全部淨收入、股權或所有權。對於賦予長期使用權的,在使用期限內,允許成果完成人將成果使用權對外二次許可實施。

作爲兩項改革試點和政策疊加推進的試點單位,廣東省科學院爲科技成果轉化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技術經紀人隊伍。技術經理(經紀)人作爲成果轉化的“紅娘”,全程參與成果轉化,以跟投機制實現深度捆綁,形成市場爲導向,企業爲主體,技術經理(經紀)人運營,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技術育成孵化體系,着力構建“有得轉、轉得了、轉得快、轉得好”這“四轉”的運行模式和管理機制。

廣東省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顏國榮表示,全院完成了60餘項成果賦權並轉化見效,“四技”收入連續5年位居全國地方科研院所首位,代表性企業“中科雲圖”由院士團隊無人機遙感網技術孵化,已發展成該領域領先企業,估值超12億元。

中科雲圖總經理助理曾美靜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科研在實驗室的成果最終還是要轉化成市場商品,企業纔能有盈利,纔會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行業的創新發展,廣東省科學院的孵化團隊在這方面給予了很大支持。

《工作指引》則助力解決成果轉化主體的後顧之憂,明確了盡職免責認定的主體是省科技部門和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的主管部門,解決“誰來管”的問題;明確了盡職免責的條件和免責的情形,解決“管什麼”的問題;明確了啓動認定工作的條件及認定工作流程,解決“怎麼管”的問題;明確了認定意見可作爲單位考覈和審計、監督檢查工作的重要依據,解決“誰來用”的問題。

“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優化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我們認爲,束縛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轉化看得見的‘粗繩子’已基本解開。”王月琴表示,接下來將重點在供給端、需求端、服務端“三端”持續發力,推動相關政策措施落地落實。

促進高校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實現轉化

除了科研院所,高校同樣是廣東促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支撐地。

在增加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方面,廣東積極組織高校積極參與國家和省市重點研發計劃,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精準對接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開展面向市場的“訂單式”研發。支持高校佈局高價值專利,引進社會化服務機構參與專利成果的培育、推廣和轉化。與華爲、騰訊等大型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校企創新聯合體,建設217家省級以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爲進一步加強高校與企業的互動,推動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廣東開展高校科技成果系列推介,常態化組織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優化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服務。比如,與佛山市政府成立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建立高校科技成果庫、專家庫和企業需求庫,服務全省產業發展需求和行業企業技術需求。

據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朱建華介紹,2023年高校以專利轉讓、許可、作價投資等方式轉化科技成果1821項,合同金額11.2億元。

過去,廣東只有6家高校院所參加了國家在職務成果賦權與資產單列管理兩項改革的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臺後,職務成果賦權與資產單列管理兩項改革舉措也由過去“試點”開展改爲現在的“全面”開展,實施單位爲全省的高校院所。

作爲廣東省唯一一所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的省屬高校,廣東工業大學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等問題,從體制機制、平臺建設、技術經紀人隊伍建設等方面,探索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道路上的難點、痛點問題,加快推進有組織的科研和成果轉化。

比如,廣工構建“1+2+N”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線下體系,以打造1個“廣東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爲主線,以建設沙河校區大學科技園和大學城成果轉化中心2個轉移轉化基地爲承載,以共建N個校地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爲支撐,實現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及培養、成果轉化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據廣東工業大學副校長餘林介紹,學校與省內各地市聯合共建了14個協同創新研究院,與省內外企業共建了200多個校企創新平臺,形成“一平臺一特色”協同發展格局,助力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學校各協同創新平臺獲認定4家國家級科技孵化器和5家國家級衆創空間,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900餘家,其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超100家,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7家。

“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和創新舉措的落地見效,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政策支持,將更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的轉化積極性,促進職務科技成果合規、快速轉化。”餘林表示,廣工將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技成果高水平創造和高效率轉化。

朱建華表示,接下來將推動高校繼續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擴大科技成果自主管理權,推進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和賦權改革,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進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體系,促進高校科技成果更好、更快地實現轉化和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