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SARS後勤指揮官:喊警戒升級的人 看不到沒飯吃的人
Delta變種病毒強勢入侵,前SARS後勤指揮官:喊警戒升級的人看不到沒飯吃的人。(示意圖/康健雜誌提供 陳德信攝)
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來勢洶洶,傳播力更強,不少人呼籲升級四級警戒直接封城以達到全面圍堵和清零,但曾任SARS疫情期間後勤指揮官、前疾管局長張鴻仁直指,喊升級的人都生活無虞;圍堵代價太高,追求清零不切實際,必須改變策略,與病毒共存。
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已入侵多國,由於傳播力比英國病毒株高出4~6成,且接種1劑疫苗的輕症保護力只有33%,因此快速成爲許多國家的主流病毒株,不僅讓英國延長封城,就連全球疫苗覆蓋率最高、已解除室內口罩禁令的以色列,近日確診數又激增,全球想脫離新冠病毒的威脅,恐怕很難。
國內近來也出現9名DELTA株社區確診病例,舉國嚴陣以待,尤其全國已3度延長3級警戒至7月12日,雖然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有下降趨勢,DELTA株進到社區,仍爲疫情增添變數,能否順利7月中解除3級?還是又要持續延長,甚至升高至4級警戒?
「印度株傳染力比過去面對的都要強,這代表,如果要繼續用過去圍堵的方式,代價會非常高。」張鴻仁指出,最極端的圍堵策略是中國大陸式的封城及普篩,或許能達到清零,但「很多人只看到普篩正面的部分,卻沒看到負面的地方。」
「像臺灣這樣的民主國家,不太可能犧牲經濟和民衆利益來執行封城、普篩。」他舉例,苗栗京元電子普篩是先管制員工,再一一進行篩檢,以防有人在未確認是否染疫情況下造成病毒傳播;放大到整個城市來看,必須限制民衆行動再篩檢,形同戒嚴、類軍事管理,「臺灣人能接受嗎?」
專家認爲,臺灣很難做到封城、執行全民普篩,社區廣篩會是比較可行的方式。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更何況,一次的檢測陰性不一定能完全放心,有時可能要執行2次、3次、甚至更多次的檢測。因此,他認爲,面對傳染力極高的病毒,若作戰目標是圍堵病毒、清零,進而實施封城、4級警戒施行全民普篩,勢必付出高昂代價。
他也直言,很多人高喊管制愈嚴格愈好,「但這些人通常生活無虞,不需要出門擺攤、不需爲生活外出打拚、不用每天上班就有收入進帳,」然而,全臺有數百萬人、大約1/3人口沒有出門工作就沒飯吃,封城、加大管制力道恐帶來巨大沖擊,社區廣篩纔是折衷且實際的方式。
社區普篩有難度,但入境普篩是可行的方式,張鴻仁說。一來,入境者本來就在居家檢疫,行動受到管制,二來,面對有縣市首長提出不只檢疫期滿才檢測PCR,不論從哪個國家來臺,一入境就該普篩,他也認爲並無不妥,「寧多勿少」。
「機場要多篩,相信很多廠商願意提供這樣的服務。」他指出,產業界執行PCR檢測和快篩的量能是政府現在可用量能的10倍以上,但政府未善用緊急權力,尋求業界合作加入檢測行列,因此,在不涉及科學判斷的前提下,「如果是篩檢量能的問題,那絕對不是問題,」張鴻仁說道。
除了入境普篩、社區廣篩、加上企業及居家自主快篩之外,疫苗更是對付DELTA株的關鍵手段。指揮中心先前的策略是儘快讓愈多人打到疫苗愈好,儘量讓多一點人打到第1劑疫苗,延長第2劑施打的間隔時間。但現在國外研究發現,完整施打2劑疫苗纔有更強的保護力對付DELTA株,尤其是對輕症的保護力。
「儘量讓多一點人打第1劑的政策仍是對的,但要看是什麼人,」張鴻仁表示,對於高風險族羣,例如第一線醫療、防疫人員、長照機構照顧者及被告顧者等,應儘早接種第2劑疫苗,這些人不多,且最近陸續有疫苗到貨,還是可以讓更多人儘早施打第1劑疫苗。
面對印度變種病毒,專家建議高風險族羣應儘快完整接種2劑疫苗。圖片來源 / 林口長庚醫院提供)
●警戒長期維持或升級 經濟都將面臨崩盤
可是,能篩就篩,想篩就篩,保有工作生活一定程度的正常性,加大篩檢人數,就能將個案數降到零嗎?答案恐怕沒那麼樂觀。原因出在DELTA株很難纏,只要防疫網有一點小缺口很可能就擴散出去,假如持續3級警戒,一旦確診病例降至個位數或1、20例,臺灣將面臨抉擇:繼續維持3級,還是改變策略?
張鴻仁分析,假若持續3級警戒,即使管制程度不比封城、4級警戒,在經濟面或心理層面一定有許多人承受不了;但升級4級執行全民普篩,國內經濟將面臨崩盤,因此,全民要做好準備,面對新病毒,將其視爲流感,與病毒共存。
雖然新冠病毒流感化早已不是新話題,但真要接受社區中就是有新冠病毒的存在,對多數人來說,還是無法全然接受,需要經歷心態的轉化,而且,這樣的抉擇不出1個月,臺灣就會面臨。
張鴻仁斷言,隨着DELTA株入侵本島,期望清零的目標將愈來愈不切實際,現在或許聽來刺耳,但着實是不久後的臺灣需要面對的課題。這也是爲何疫苗顯得如此重要,當疫苗施打到一個程度,絕大部分高危險羣已經獲得防護,無論是DELTA株或將來若有更強勢的變異株,都可能被看作流感病毒,不再以清零爲目標。
每年都有人未施打流感疫苗而死亡的案例,每年也有成千上百人罹患肺炎,「如果再3級下去造成的經濟損失,遠比少數人染疫重症的損失來的大的時候,指揮中心就該做出決定,」張鴻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