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中國“鞋王”,重新殺了回來

花朵財經觀察出品

編輯丨鐸子

2017年,一起私有化交易轟動一時。

以高瓴資本張磊爲首的財團,用531億港元,將中國“鞋王”百麗國際收入囊中,完成了百麗從港交所退市,創下當時港交所私有化規模之最,備受關注。

面對這項交易,人們卻瞠目結舌發出靈魂拷問:“是不是衝昏了頭腦?這會不會是高瓴的滑鐵盧?”

百麗創始人套現百億離場,創始人鄧耀在走之前更留下一句:“百麗氣數已盡,再無迴轉的可能。”

外來人看熱鬧,內行人不看好。

接盤百麗國際後,高瓴也一直沒閒着,對百麗進行了一系列精細化的改革,目的是讓這個昔日的千億中國“鞋王”重獲生機。

最終在時隔7年後,易主高瓴的“鞋王”,重新殺了回來。

它又一次敲響了港交所的大門。

3月1日,百麗時尚集團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此次衝擊IPO,預示着“鞋王”王者歸來。

七年前,百麗還曾帶着一身傷感從港交所退市。私有化退市前,百麗國際營收降至407.9億元,淨利潤萎縮至29.34億元,較2013年巔峰時刻幾乎腰斬。

2016年5月一場業績發佈會上,掌門人盛百椒曾表態:“百麗未來一兩年收入和盈利都沒有逆轉可能,如果不轉型,只會慢慢死去。”

話音剛落,次年83歲的百麗創始人鄧耀和65歲的CEO盛百椒就毫不猶豫合計套現130億離場,將百麗這個“爛攤子”,交給了以高瓴資本爲首的財團。

一代“鞋王”易主,盛百椒還主動攬責,坦言百麗轉型沒有成功,責任全在自己。當時已經65歲的他,仍不會玩電腦,就連微信都沒有。

掌門人年事已高,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結果直接讓百麗在電商衝擊下,找不到突破的方向,欠缺應對新時代更加複雜的能力。

張磊把當時的百麗形容爲“一把正在落下的飛刀”,預示着你要去接,一定會被割走一塊肉。高瓴資本接盤百麗,也讓張磊備受質疑。

但離開百麗的鄧耀,留下的一句話,讓張磊內心沸騰。

他說:“我不在乎是否退出,也無意於錢,我在乎的是公司是否能與更好的合作伙伴一起,帶領百麗10多萬員工鳳凰涅槃、重獲新生。”

鄧耀的心願,在時隔7年後,得以實現。作爲一個傳統的實體零售企業,曾被許多人判了“死刑”的百麗,完成了鳳凰涅槃的壯舉。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以2022年零售額計,百麗以12.3%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時尚鞋履市場第一,而第二名的市場份額爲9.1%。

電商的短板,也已被百麗修補。以往的每個雙11和618購物節,按銷售額計,天貓前十大暢銷時尚女鞋品牌當中,至少五個品牌一直來自百麗。

相較於退市前業績持續下滑姿態,百麗的業績也迎來了恢復式增長。

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個月,百麗時尚集團收入161億元,同比增長12.8%;淨利潤21億元,同比大增92.7%。

與此同時,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個月,公司淨利潤率由去年同期的7.5%上升至12.8%,達到往績記錄期間最高水平。

各種優異數據的展示,加上再次走到港交所的門前,“鞋王”百麗向人們釋放出了生機勃勃的氣息。

百麗的第一次生機,始於香港人鄧耀。

上世紀70年代,內地正值文革時期,商業活動幾近停頓,當時鄧耀已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鞋廠和鞋店,頗具行業地位。

到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有內地官員建議他以港資公司身份,到內地採購皮鞋,再轉銷香港及其他地方,鄧耀更成爲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他通過提供設計給內地工廠,製成後再購回香港售賣的模式,成爲當時除國貨公司以外,唯一跟內地工廠買鞋的香港人。

Belle(百麗)品牌,也在1979年於香港面世。後來,隨着內地消費市場蓬勃發展,鄧耀在1992年又開始發展百麗品牌的內銷市場。

彼時,盛百椒也開始加盟百麗,成爲深圳百麗總經理,與鄧耀一起打拼天下,並於1993年,在內地開出第一家百麗零售店。

佈局好渠道後,百麗同時發展起了多品牌戰略,先後創立了思加圖、天美意、他她等自有品牌,併成爲耐克、阿迪達斯等全球知名運動品牌在國內的經銷商。

2000年,千禧年代來襲,進入內地市場才短短几年,百麗鞋始終保持同行業銷售額第一、市場佔有率第一、品牌忠誠度評價第一的位置。

“中國真皮鞋王”、“中國名牌”等稱號被百麗一一拿下。2006年,百麗零售店一度擴展至700多家。

次年,時年73歲的鄧耀收穫一個市值697億港元的IPO,百麗國際在港交所上市那天,鄧耀和盛百椒臉上掛滿了歡喜。

熟悉盛百椒的人都知道,他不苟言笑,但這一次他又破例了。一位老員工回憶說:“進公司10多年了,我從來沒有見盛百椒笑過。”

資本力量的助力,緊接着讓鄧耀和盛百椒樂開了花。上市之後,百麗迅速開啓了高歌猛進的6年時光。

2007年,百麗國際一年營收還只有116.72億元,到2013年一躍上升至430.67億元。同期,淨利潤從19.79億元攀升至51.59億元。

業績急速上升,是快速拓店的結果。

2008年,百麗一度新增3241家門店。2011年,創始人鄧耀中風入院後,老搭檔盛百椒接棒執掌百麗,持續延續瘋狂拓店的策略。

2010-2012年,百麗門店每年淨增量均在1500至2000家,高峰時期門店數量一度達到兩萬家。

鬥志昂揚時,盛百椒高聲放言:“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麗。只要有百貨商場的地方,就有百麗的身影。”

上市後的百麗,還先後收購了millies、Mirabell、森達、SKAP等品牌,進一步強化了多品牌戰略的佈局。

渠道+品牌的雙擎發力,最終讓中國女人們難以繞開百麗,很長一段時間,只要買女鞋,她們十有八九會買到百麗或它旗下的品牌。

巔峰時期,百麗每年銷售出4000萬雙女鞋、2500萬雙運動鞋、3500萬件運動服飾,穩坐中國鞋履市場頭把交椅。

2013年,百麗國際市值一度突破1500億港元,成爲風靡一時的“鞋王”,百麗也迎來了最高光的時刻。

隨後便是盛極而衰。

隨着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電商迅速興起,百麗通過大肆鋪設線下渠道搶市場的策略開始逐漸失靈。

2013年,鄧耀發出驚人預警,“百麗已深陷增長乏力,規模龐大而導致的淨利潤赤字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次年,電商的崛起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京東和阿里兩大電商公司先後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移動電商迎來爆發式增長,電商一步一步走向大衆化和成熟。

這期間所呈現出的零售革命,不僅搶走了百麗線下基本盤的生意,還順手奪走了百麗品牌代銷這塊中介蛋糕。從這時起,百麗業績日落西山。

2014年,百麗國際營收爲504.74億港元,到2016年降至470.83億港元。同期,淨利潤從60.1億港元,降至27.13億港元。短短兩年時間,百麗淨利潤就被腰斬。

電商市場的變化,百麗並不是沒有意識到。2009年和2011年,百麗曾兩度試水電商,砸下數十億元,嘗試轉型升級。

但無奈兩次轉型,均反響平平,讓盛百椒一度迷茫,坦言看不懂電商。

當高瓴資本斥巨資拿下百麗,也不被看好。彼時,百麗在電商衝擊下節節敗退,業績大幅下滑,市值已跌去近三分之二,人們對這家企業鳳凰涅槃並不信任。

質疑聲四起,張磊的信心卻絲毫未減,信心源於三個方面:

一是交易價格便宜,有一定的套利空間;二是運動鞋服銷售業務是優質資產,但被女鞋業務拖累,分拆後價值巨大;三是通過數字化賦能,能提升經營銷量,增厚資產價值。

拿下百麗後,高瓴資本便對百麗進行了一系列的“外科手術式”改革。

高瓴資本按照鞋類和運動鞋服代銷兩大業務分類,對百麗國際進行了重組改造,分別將鞋類和運動鞋服代銷業務一分爲二。

其中,運動鞋服代銷業務被全部注入滔搏,由滔搏承接阿迪、耐克、彪馬、匡威、北面、銳步、亞瑟士等諸多品牌的國內經銷權。

鞋類業務則被劃入百麗時尚,覆蓋女士、男士和兒童的鞋履、服飾和配飾。

2019年,張磊迎來了第一次勝利。當年10月在一場大會上,張磊激情發言:

“投資百麗國際近3年後,百麗旗下的運動業務(滔搏)已經取得輝煌的成績,在香港重新分拆上市,市值已經遠超當時高瓴收購時的全部市值。”

那一年,成功拆分的滔搏在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一度達到580億港元,超過百麗國際私有化價格531億港元。

這樣的成績,離不開數字化賦能。

2018年,就有高瓴爲滔博門店安裝智能門店系統,店長在觀察到女性客戶佔進店人數50%,但收入貢獻僅有33%,且70%客戶從未逛過門店後部購物區,做出調整。

通過數字化賦能得出結論,店長調整了店面佈局,增加了女性鞋服展示,並調整動線,提高後部購物區可視度。

結果一個月後,該店全店月銷售額增長了17%,後部購物區大增80%。

2017-2019年,滔搏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爲216.90億元、265.50億元、325.64億元,淨利潤13.17億元、14.36億元、22.00億元,整體上升趨勢明顯。

除滔搏之外,高瓴對百麗的數字化賦能,在百麗時尚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比如通過向在線業務投入大量資源,不僅在電商平臺天貓、京東及唯品會等發展業務,而且十分重視發展社交媒體平臺抖音等。

這直接讓百麗時尚在線銷售渠道收入貢獻由截至2017年2月28日止年度的不足7%,大幅增加至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個月的27.7%。

除此之外,百麗的線下渠道也被整改。

在鞏固與百貨商場合作方合作關係的同時,百麗開始策略性大幅削減業績欠佳的百貨商場門店,順應新時代重點發展購物中心渠道。

這直接讓百麗的鞋履門店總數由截至2017年2月28日的13062家,減少至截至2023年11月30日的7444家。

同期,百貨商場渠道對鞋履業務收入貢獻由截至2017年2月28日止年度的超過70%,降低至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個月的不足40%。

高瓴資本還對百麗的多品牌戰略進行了調整,重新定位了若干品牌,優化品牌組合,強調品牌的差異化。

比如對先前具有類似市場定位的TATA和BASTO進行差異化定位,二者分別向中端時尚、大衆時尚方向分道。

最後使得這兩個品牌按零售額計算,從天貓2017年雙11購物節期間的最暢銷女鞋品牌第13名及第32名,分別提升至2023年的第5名及第7名。

高瓴操刀下,百麗逐漸恢復生機。2022年,百麗時尚試圖叩開港交所的大門。

不過此次衝鋒,未有下文。直到沉寂兩年後,百麗時尚再次向港交所發起衝刺,人們才又看到了百麗王者歸來。

但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分拆上市成功後的滔搏,此時業績正不斷下滑。

2021-2023年,滔搏營業收入分別爲360.09億元、318.77億元、270.73億元,淨利潤爲27.70億元、24.47億元、18.37億元。

滔搏上市不久後,公司股東還對其進行了多輪減持。

其中僅在2020年6月,滔搏就曾發佈公告,控股股東百麗體育將減持2.7億股,涉資約29億港元。作爲幕後受益人,高瓴收益自然相當可觀。

而截至目前,經過業績下滑,以及股東多輪減持後,滔搏的總市值已經縮水至316億港元。

所以,百麗時尚再次向港交所發起衝刺,到底是“鞋王”王者歸來,還是一場資本遊戲,令人不得不懷疑。

人們最不希望看到的可能是上市成功後,百麗時尚的經營狀態隨即發生變臉,以及股東們的瘋狂減持,讓百麗淪爲資本家們的“收割機”。

衝擊IPO之前,百麗時尚已經在執行“掏空家底”式派息。

2022-2023財年,百麗時尚分別向股東派發股息20億元、20億元。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個月,百麗時尚繼續向股東派發股息20億元。

而在2022和2023財年,百麗時尚淨利潤分別爲27億元、13億元。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九個月,淨利潤爲21億元。

一邊“掏空家底”派息,一邊上市募資,百麗時尚上市能否一切順利?

(文章來源:花朵財經觀察)

*本文基於公開資料撰寫,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