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中華白海豚 農委會劃定7.63萬公頃專屬棲息海域
行政院農委會21日覈定「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規劃案,範圍北起苗栗縣龍鳳港、南到嘉義縣外傘頂洲燈塔,總計7萬6300公頃海域,將先預告30天后再公告,爲臺灣第一座海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農委會表示,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重要棲息環境,屬於海洋與河口生態系的複合型生態系類別,規劃案的範圍北起苗栗縣龍鳳港、南到嘉義縣外傘頂洲燈塔,分別訂爲距海岸線1至3浬線,東邊界線爲依海岸線外推50公尺,包括主要河口,範圍涵括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總面積7萬6300公頃。
林務局說明,農委會於97年將中華白海豚公告爲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爲保護中華白海豚族羣存續,持續委託學者進行中華白海豚長期生態監測及族羣研究、累積科學資料,撰擬中華白海豚保育方案,並自98年起至103年間,逐步依監測資料進行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規劃及區界測定。
▲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範圍圖。(圖/取自農委會林務局)
農委會補充,中華白海豚分佈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南、經印度半島到非洲東部沿岸,包含澳洲北部海域,臺灣西部沿岸海域也爲其棲息地。臺灣西部沿岸由於過度漁撈、水下噪音、污染及棲地破壞等人爲干擾,白海豚族羣數量已少於100只。
爲保育中華白海豚族羣及其棲地等工作,農委會於98年6月成立中華白海豚專案小組,99年9月訂定「行政院農委會中華白海豚保育計劃」,包括保護中華白海豚現存棲息環境、長期監測中華白海豚之族羣變動、減緩人爲干擾因素、加強環境教育與推廣等4項策略,供相關政府部門依循。
98年起至103年間,進行中華白海豚熱點評估、族羣結構等長期生態監測研究,並探討環境噪音變動趨勢與中華白海豚之關聯,逐步依監測資料進行「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及規劃。保育宣導部分,舉辦「中華白海豚海上調查實習工作坊」,訓練及招募中華白海豚海上調查專業志工,俾利進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監測及族羣動態調查。
林務局表示,在規劃過程中,林務局均與漁業署縝密協商,重要棲息環境劃設系對海岸開發做合理限制,可使潮間帶受妥善保護、涵養漁業資源,實有利於漁民及中華白海豚之食源;重要棲息環境範圍內既有漁業利用行爲,除未滿50噸拖網漁船不得於距岸3浬內作業等既有限制外,其餘漁業利用行爲仍可持續作業。
林務局指出,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規定,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經營各種建設或土地利用,應擇其影響野生動物棲息最少的方式及地域爲之,不得破壞其原有生態功能。既有的建設,土地利用或開發行爲,如對野生動物構成重大影響,中央主管機關得要求當事人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期提出改善辦法。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今天也爲「媽祖魚」白海豚請命,宣導海洋保育的重要性。立委邱文彥也說,白海豚的保護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在的生態危機嚴重,每天都應該是地球日,進行搶救生態的大作戰,未來也應該持續辦理環境教育,讓漁民瞭解白海豚重要性。
中華白海豚小檔案
中華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Osbeck, 1765)因其背鰭下方及後緣呈駝峰形狀,因此又稱爲印太洋駝海豚,臺灣地區則俗稱「白鯃」或「白海豬」。出生時體長約1公尺,成體可達約2.5公尺,體重約200-250公斤,喙部突出狹長,背鰭矮而呈鐮刀形或三角型。幼年時期體色呈灰色,長大後體色逐漸轉淡,少年時期身體出現斑點,成體的斑點逐漸減少消失,最後體色會呈現白或粉紅色。經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地學者於2005年商討後同意,統一稱呼此種海豚爲「中華白海豚」。
具社會結構,多以小羣出現,臺灣族羣的每羣成員平均爲3.3只。爲公告之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沿海族羣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評估爲極度瀕危;因族羣數量小,棲息環境又與人類活動區域有高度重疊,面臨開發作業的衝擊。分佈於中國長江口以南,經印度半島到非洲東部之沿岸,幷包含澳洲北部海域,臺灣族羣分佈於西部沿岸水深15公尺、離岸3公里以內的淺水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