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吏治箴言匾展出中 16字箴言對照時事讓民衆超有感

鄭成功文物館展出的《清代吏治箴言匾》,16字箴言讓民衆直呼非常有感。(曹婷婷翻攝)

鄭成功文物館「成功-典藏瑰寶常設展,近日開展,展出多件修復完成的珍貴館藏文物, 其中,展出的臺南古物《清代吏治箴言匾》,「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精闢16字被視爲主政者必讀座右銘,對照時事,也讓很多民衆心有慼慼焉,直呼「當官從政的人都應以此標準要求自己!」

臺南市典藏的《清代吏治箴言匾》是原市府因應文資法》上路後,最早指定的一批「一般古物」之一,於2007年3月5日公告。2006年底進行文資審議時,因當時發生國務機要費案,此匾一時聲名大噪,深具警世作用,甚至曾一度有人提出列國寶之議。

《清代吏治箴言匾》是同治8年(西元1869年)臺灣知縣白鸞卿敬錄聖訓,刻成匾額而懸掛於縣署之中的「戒石銘」,根據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白鸞卿於咸豐10年(1860)2月任臺灣知縣,同治元年(1862)調署嘉義。5年1月再任臺灣知縣,8年懸匾於縣署,文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以爲自針

「戒石銘」是中國古代戒飭官吏的令箴,源自五代後蜀二世君主孟昶的《頒令箴》,共有4言24句合計96字,用來勸誡官吏應時常感念百姓衣食父母之恩,爲官處政務清正廉潔

讓「戒石銘」發揚光大、使其成爲官署庭前「標準配備」的則是飽受流離之苦的南宋高宗紹興2年(西元1132年),宋高宗「頒黃庭堅所書太宗御製《戒石銘》於郡縣,命長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爲晨夕之戒」;自此,由黃庭堅書寫的《戒石銘》就遍佈各州縣大衙,此後歷代沿襲,直至清代中葉都未曾有變,官員升堂入座,眼前石碑即見16字箴言以爲惕醒。

《清代吏治箴言匾》深具警世作用,甚至有提列國寶之議。不過,根據2015年文資處委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盧泰康副教授團隊進行調查研究專業評估建議維持「一般古物」列級

文化局指出,不管其文資身分如何,本匾堪爲臺灣現存最古、最大之「戒石銘」,毫無疑義;對國人及所有從事公職者而言,其16字箴言,跨越時代地域,在今日的臺灣,依然深具醒世、勸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