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颱風爲何如此頻繁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今年第14號颱風“普拉桑”的中心已於9月19日18時50分前後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0級(25米/秒);19日21時45分前後在上海市奉賢區沿海二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9級(23米/秒)。截至20日,已有5個編號的秋颱風生成,其中3個在我國登陸。

近來臺風爲何“扎堆”出現?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玲表示,9月份以來,整個副熱帶高壓有所北擡,熱帶低緯地區得到“解放”。同時,西南季風呈現非常活躍的狀態,南半球也存在較強的氣流越過赤道進入北半球。在這些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從9月份開始,熱帶對流呈現出相對活躍的狀態,促成了秋颱風的生成。

據悉,立秋後的颱風被稱爲秋颱風,一般可以持續到11月份。“秋颱風主要活動在低緯地區,通常在大洋中部生成的西行臺風強度較強,主要影響南海和華南地區。從路徑上看,秋季能夠北上的颱風較少。”張玲說,秋天冷空氣活動與冬天相比,強度較弱,與颱風接觸後,常常激發颱風對流效應,在某種特定配置下,還可能產生疊加效應,導致颱風強度增強。因此,相較於夏颱風,秋颱風一般不存在明顯的數量優勢,但強度卻不容小覷。

據統計,截至目前,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5個編號颱風,較歷史同期減少1.7個。有6個颱風登陸我國,與歷史同期相比持平。

中央氣象臺9月20日10時繼續發佈颱風藍色預警。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高拴柱介紹,今年第14號颱風“普拉桑”已於20日上午8時在江蘇省江陰市境內由熱帶風暴級減弱爲熱帶低壓,外圍最大風力有7級(1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爲1000百帕。受“普拉桑”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9月20日14時至21日14時,渤海、渤海海峽、黃海大部海域會有7級至8級大風,陣風9級至10級,遼東半島及沿海、天津大部及沿海、河北南部和東部及沿海、山東大部及沿海、江蘇東部沿海、長江口區、杭州灣、上海沿海、浙江中北部沿海等地部分地區有5級至6級風,陣風7級至8級;江蘇中南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上海等地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中,江蘇南部、上海北部和東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暴雨(100毫米至150毫米)。

氣象專家表示,儘管颱風“普拉桑”的強度相對較弱,但在登陸前後給東海北部和華東地區帶來明顯風雨影響,並且由於“貝碧嘉”和“普拉桑”兩個颱風之間的間隔時間較短,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和安徽東南部等地災害風險高,部分地區重複受到影響,特別要防範強降水和短時降水、強陣風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高度關注強風雨天氣帶來的城市積澇、山洪、地質災害和大風危害。另外,滬蘇浙沿海地區注意防範大風給電力、通信、旅遊、沿海養殖、海上作業平臺等造成風險。公衆在強風情況下,儘量避免外出。

同時,受兩次颱風疊加效應影響,加大了華東地區、河南東部等地水稻和玉米倒伏風險。受颱風影響地區要關注防範經濟林果折斷、大棚設施受損等,及時搶收成熟秋糧作物和蔬菜水果、收捕可上市的水產品;儘快清溝理渠,確保排水通暢;設施大棚及果樹要做好加固工作。風雨過後,各地要儘快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溼度,並及時追肥噴藥,提高作物根系活力,避免植株早衰、倒伏;同時修復受損棚膜和漁業設施,儘早恢復生產。 (經濟日報記者 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