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泰源「背刺」彭啓明 碳費用途不能無限上綱!

▲ 右起依序爲衛福部長邱泰源、行政院長卓榮泰、環境部長彭啓明。(圖/記者屠惠剛攝)

● 姚文禮/臺北市民

衛福部長邱泰源9月21日出席活動致詞時透露,衛福部正向環境部爭取日後徵收之碳費能撥入醫療院所協助減碳,而傳出賴清德總統認爲環境部沒給足夠資源,爲此「總統曾致電罵彭啓明」。

此事在過去幾天引起不小的風波,雖然環境部長彭啓明高EQ迴應,表示賴總統確實有致電關心,但不覺得被指責,而是賴總統希望更積極地解決問題,等於替邱部長、賴總統緩頰,但在野黨立委仍見縫插針,批評內閣「網內互打」,更質疑賴總統把手伸進行政院,是實質上的「太上行政院長」。或許自知說錯話,又或是受到賴總統壓力,邱部長隔天隨即改口,併爲自己「用詞不當」道歉,算是爲此事畫下一個句點。

但就筆者來看,這件事情的重點其實不在邱部長「背刺」彭部長,拉到更大的格局來看,反而凸顯:

一、衛福部在淨零減碳上明顯進度落後、編列減碳經費過少;

二、碳費基金用途需有明確優先順序,否則人人想分一杯羹。

衛福部在淨零減碳上明顯進度落後

▲ 環境部8月29日正式公告碳費三子法,宣告臺灣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圖/記者許敏溶攝)

臺灣碳費政策在彭部長今年上任後,推動進度快速,不但碳費相關的三項子法已經在8月底公告,至今也已召開五次碳費審議會,第六次審議會預計於10月7日舉辦。按照環境部規劃,今年年底前就會確定碳費費率,碳費制度將正式在明年2025年上路,初期僅針對年碳排量2.5萬噸以上的製造業徵收,因此排除醫療院所。

對比環境部如火如荼的推動碳費政策,落實我國淨零碳排目標,衛福部的反應卻慢很多拍,至今未制定醫療院所淨零碳排政策和明確減碳目標,而且今年纔開始推動醫療院所的碳盤查,等於連減肥都還不知道自己的體重,還在非常初步的階段。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醫療院所也是大排碳源 衛福部編列減碳經費過少

近期不同國際研究顯示,全球醫療產業的碳排量佔比約在4.4~5.2%,臺灣醫療機構的碳排佔比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約爲4.6%,雖然佔比無法和交通、電力、製造業等相比,但在非生產性質行業中(例如:學校、辦公大樓、政府和研究機關等),醫院是臺灣能源消費的最大戶。

▲ 醫院是臺灣能源消費的最大戶。圖爲全臺灣看診人數和牀位數均居全國之冠的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圖/記者謝婷婷攝)

而根據衛福部資訊,2020年國內醫院最主要的能源消耗是電力,佔近94%。其中有近六成來自空調設備、14%來自照明設備、6%來自電梯設備。換句話說,深度節能會是臺灣醫療院所減碳的重要來源,但醫界人士卻認爲設備減碳與減少用電的效果有限,減碳達到18%已經是上限,衛福部勢必須要和醫院商討務實可行的其他減碳措施。

目前衛福部僅編列1,600萬元預算輔導醫院推動淨零碳排計劃,對比衛福部2024年約300億元的預算,也可以明顯看出相關經費不足、不受衛福部重視。

碳費基金465億元大餅 人人想分食

環境部估算碳費收費對象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爲1.55億公噸,若以每公噸碳費300元,先不考慮優惠措施(包含優惠費率和碳排量調整係數)計算,則每年碳費基金將有465億元的經費可用,這個數字遠遠超過環境部2024年歲出預算 80.5 億元。

環境部突然多了這隻胖金雞,也難怪包含衛福部的各方都覬覦分食這塊大餅。早在今年3月,前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即呼籲碳費收益要保留一定比例投入淨零相關科技研發,日前媒體也報導地方政府依據不同理由,對碳費基金磨刀霍霍,希望爭取更多減碳經費。

▲ 前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曾呼籲碳費收益要保留一定比例投入淨零相關科技研發。(圖/行政院提供)

不過徵收來的大筆碳費,其用途其實依法可循、非常清楚。《氣候變遷因應法》§33條羅列了13項碳費基金的用途,但其中並沒有直接補助醫療院所減碳這項,因此如果衛福部想要替醫療院所爭取經費,就必須依據其中的第三項「補助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執行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事項」、第五項「辦理前三款以外之輔導、補助、獎勵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事項、研究及開發溫室氣體減量技術」或第十項「氣候變遷及溫室氣體減量之教育及宣導事項」用途,向未來環境部將新成立的「基金收支保管委員會」爭取。

羊毛出在羊身上 碳費用途不能無限上綱

環境部過去一再強調「徵收碳費不是爲了賺錢,而是促成企業實質減碳」,這也是爲何臺灣碳定價制度當初會選擇「碳費」而非「碳稅」,就是爲了和一般稅收做區隔,讓碳費專款專用於有益減碳之事項,因此考量碳費基金用途時,應該以「能帶來最大減碳效益或潛力,讓臺灣儘快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作爲最優先考量。

▲ 考量碳費基金用途時,應該以「能帶來最大減碳效益或潛力,讓臺灣儘快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作爲最優先考量。。(圖/總統府提供)

而「羊毛出在羊身上」,大規模減碳需從身爲碳排大戶的製造業下手,但諸如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或是製程氫能化、電氣化等技術研發,都需要大筆資金,因此未來勢必要有高比例的碳費基金回饋企業,才能達到政府極具野心的淨零碳排目標,同時促成企業低碳轉型,培植產業「綠色競爭力」、創造綠色成長。

若按照衛福部或醫界說法,氣候變遷導致生病的人變多,所以碳費基金應補貼醫療院所,那基本上所有人都可以「氣候受災戶」的身份,向環境部爭取碳費基金,將導致徵收碳費無法用在「能帶來最大減碳效益或潛力」項目上。

從邱部長「背刺」彭部長的事件推測,未來想必會有更多單位向彭部長施壓、爭取碳費基金經費,期盼部長能夠頂住壓力,維持高EQ處理態度。臺灣好不容易碳費政策要上路,如果碳費制度、碳費基金減碳成效不佳,將可能影響未來社會支持環境部近一步推動總量管制與交易的能量,彭部長不可不慎。

▲ 如果碳費制度、碳費基金減碳成效不佳,將可能影響未來社會支持環境部近一步推動總量管制與交易的能量。(圖/視覺中國CFP)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