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熱的液流儲能,今年融資遇冷 | 最前線
文 | 吳優
編輯 | 王方玉
2023年被業界稱爲“長時儲能投資元年”,中國液流電池累計裝機在這一年達到了290MW/1175MWh,美好前景以及快速擴張的市場規模一度吸引了大量投資。
根據機構長城證券統計,2023年全年液流電池技術企業的融資事件共15次,融資金額高達29.8億元。
但進入到2024年後,液流儲能賽道的融資情況急劇變化。據長城證券統計,截至8月末,包含液流儲能在內的國內長時儲能賽道也僅完成了5次融資,明顯弱於2023年的盛況。
單筆項目的融資金額也有顯著變化。
2023年液流儲能企業頻繁獲得大額融資,數個項目獲得超億元融資——全釩液流儲能獨角獸大連融科完了10億元B+輪融資。該公司已與安信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擬於科創板上市,衝擊“全釩液流第一股”。明星企業星辰新能、緯景儲能也分別獲得了數億元融資。上述明星公司的估值已達到數十億元乃至百億元。
但今年上半年,液流儲能創業公司的融資金額大多在千萬元級別。
融資降溫的背後,當然與一級市場大環境的遇冷不無關係,但另一方面,折射出液流電池在大規模應用中的諸多困境。
液流電池融資的熱潮,與其安全性和在長時儲能領域的巨大優勢密切相關。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編寫的《2024中國液流電池產業發展白皮書》表示,液流電池在電池本徵安全性、循環壽命、擴充靈活性、環境適應性等多個維度上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和商業化潛力。
但與此同時,液流電池也面臨着降本壓力大、產品不成熟、項目問題多等問題。
液流電池一度以“成本有望低於鋰電”爲賣點,吸引了大量目光。然而實際數據顯示,當前液流電池的系統成本仍在2到3元每瓦時之間,而鋰電池的成本已降至0.8元/Wh以下,很難與其競爭。
不少液流電池企業的產品仍然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透明的產品性能數據,這導致液流電池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效果難以評估,增加了投資者的顧慮。據悉,目前在液流儲能項目的實際運行中,電池性能問題頻頻暴露,尤其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方面。
此外,2023年國內液流儲能示範項目從千瓦級邁向兆瓦級應用,推動液流電池企業紛紛擴產,期冀在未來的產業爆發中獲取紅利,分一杯羹。但這些擴產計劃大多是根據融資目標制定的,這導致許多企業的產能規劃超前於技術研發進度和市場需求。
“2024年我們認爲是行業的震盪期,也是液流電池務實的一年,只有擁有成熟技術研發、清晰降本路徑、紮實項目經驗的企業才能繼續引領長時儲能的發展。”長城證券產業金融研究院儲能應用場景研究員陳梓銘在近期一次公開演講中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