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李景虹:建議將廢塑料化學循環業態納入環保新興產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

建議將廢塑料化學循環業態納入環保新興產業

□ 本報實習記者 解 磊

近日,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通過《終止塑料污染決議(草案)》,這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決議旨在推動全球治理塑料污染。據悉,世界塑料產量從1950年的200萬噸飆升至2017年的3.48億噸,廢舊塑料垃圾總量也與日俱增。如何變廢爲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認爲,廢塑料化學循環是處理無法再重新利用廢舊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徑。

李景虹告訴記者,廢塑料化學循環不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廢料,進一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廢舊塑料的高值化利用,變廢爲寶;同時有助於減少生產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燒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從而降低塑料產品全生命週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據有關機構預測,2030年,全球化學循環處理將從目前的1%提升至13%。

李景虹認爲,2020年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明確提出“易回收、易循環、可降解”的總原則,鼓勵綠色產品供應和替代及塑料循環利用的技術、產業與產品的研發與創新,這爲現代化化學循環技術在國內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

但近年來,廢塑料循環產業由於配套政策不健全,技術和產品開發難度較大,造成項目從落地、建設、運營不確定性大,產品質量、生產過程安全環保均難以保障,導致國家對該行業採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釋放化學循環技術商業化潛力,仍需解決一些重要的政策問題。“從原料端看,化學循環原料適應性廣,但廢塑料資源分散、多數廢塑料與非塑垃圾混雜,分離難度大。還有化學循環缺乏統一的行業分類和監管部門,不能形成有效監管,更缺少有針對性的鼓勵政策。此外,因目前國家產業政策限制,導致具備經濟及技術實力的石化企業尚未全面介入,使得廢塑料的化學循環產業鏈難以真正形成。

因此,李景虹建議,將化學循環作爲環保型新興產業及國家塑料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進一步爲化學循環產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從頂層設計上,明確化學循環是塑料廢棄物綜合管理體系的一部分。在政策上,鼓勵並規範化學循環產品的終端應用,並從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持續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在城鄉居民生活垃圾分選環節,增加專用的塑料分選箱並規劃試點高效的廢塑料收集——分類分級——規模化利用的回收體系,打通原料端瓶頸。此外,設立一批廢塑料化學循環示範工程,支持重點石化企業新建或利用現有裝置開展工業化示範,特別是要鼓勵上下游產業鏈聯合的全閉環循環示範項目。以及鼓勵化學循環技術研發創新,推動建立產學研結合、產業鏈協作的創新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