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供應鏈大洗牌 北大國發院長:中國不會失去世界工廠頭銜

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姚洋認爲,現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進入洗牌時刻,在未來10至20年內,中國不會失去「世界工廠」頭銜。(圖/博鰲亞洲論壇)

自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以來,產業鏈、供應鏈的調整是當前全球經濟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中國部份製造業轉向其他國家引來不少憂慮。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博鼇亞洲論壇上表示,一些生產設施遷移到印度和周邊國家,但一些中間部件依然來自中國,這將驅動中國產業升級,中國在產業供應鏈轉移時不會失去「世界工廠」頭銜。

據《時代財經》報導,博鼇亞洲論壇2023年3月底的年會分論壇「產業鏈供應鏈新格局」上,有各國專家與企業負責人產業供應鏈轉移進行深入探討。澳門特區政府前經濟財政司司長樑維特指出,過去供應鏈以成本爲導向,生產地點主要由成本決定,如今更加關注安全。過去幾年,新冠疫情、俄烏衝突、能源危機、全球通脹輪番上演,在這樣快速變動的時代,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所以必須事先做好準備,供應鏈分散才能降低風險的衝擊。

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貝哲民表示,面對不確定性,跨國公司在中國有3種策略:1.在中國投資供應鏈,服務中國消費者;2.部分產能遷向越南、印尼等國家,即“中國+1”戰略;3.將生產中的戰略性環節遷回本國。

先導薄膜材料公司董事長朱世會認爲,大客戶需要公司在海外建產線,或者在其他廠裡給它做配套,於是公司在海外建立分廠,但核心資產、研發中心都留在中國本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如果按中國經濟的比例和貿易的體量來說,目前遷出的部分相對是小的,而且遷離也未必是壞事。例如蘋果手機把一些生產設施遷到了印度和周邊國家,但一些中間部件依然來自中國,這會驅動中國產業升級,創新的步伐是無法阻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出中國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只是地緣政治加速了進程。

他說,大陸30年前發展水平較低,來自港澳臺、韓國等地的資本涌入,如今大陸人均收入達到臺灣30年前水平,把勞動密集型企業遷出去,不見得是壞事,這意味着中國工業升級了,對周邊國家也是利好。

姚洋強調,「我不認爲在未來10到20年,中國會失去『世界工廠』頭銜,中國依然是最主要的世界製造業的樞紐。」,中國市場規模巨大,且產業鏈完整,依然是世界的生產中心。

貝哲民也呼應此一觀點。他認爲,中國將持續成爲全球的製造樞紐,其他的市場沒有中國這樣的規模和速度。朱世會則表示,行業在中國有完整產業鏈,公司出海也只是複製、擴大規模,把它當成增量,把所有東西搬到國外是不可能的,中國的消費力和供應鏈優勢是不可取代的。

在全面國產化問題上,姚洋表示,這不會成爲普遍趨勢,中國一直強調要維持開放共融的國際環境,過去40年的經驗顯示,這是中國技術進步的最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