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亂揮“關稅大棒”,全球汽車供應鏈準備“大洗牌”!

財聯社1月9日訊(編輯 黃君芝)行業高管們在拉斯維加斯2025年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表示,全球汽車供應商正在研究可以將多少生產轉移到美國或離美國更近的地方,以抵禦候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承諾的關稅。

汽車行業已經經歷了8年的美國保護主義,從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的實際關稅和威脅關稅,到拜登總統執政期間的更多關稅和所謂的《通脹削減法案》,不過這些無理打壓大多是直接針對中國車企。

但隨着第二個任期將近,特朗普誓言要走得更遠,對所有進口到美國的外國商品徵收10%的關稅,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徵收60%的關稅。去年11月底,特朗普更是明確承諾,1月20日上任後,將對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

有分析指出,如此高的關稅將難以轉嫁給消費者,並將使許多在低成本市場生產的汽車零部件變得不經濟,或者說有些車企幾乎不可能在美國銷售產品。

全球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Bosch)北美區總裁Paul Thomas表示:“任何人都能算出來。如果是10%、20%、60%(關稅)……你必須說,‘好吧,有多少情況是合理的,我們應該根據哪些情況採取行動?’”

“在他(特朗普)上任之前,我們已經開始着手其中一些。”他補充說。

Thomas在CES大會間隙發表講話時,舉了一個博世目前可能在馬來西亞或類似市場生產的通用電子控制單元的例子,但現在“我們正在考慮在墨西哥或巴西生產……我們已經在這些領域有了足跡。”

他補充說,博世將等到1月20日,看看實際情況,然後再做出任何“重大決定”。其他供應商和汽車製造商也認同這一點。

大陸集團(Continental )首席執行官Nikolai Setzer則透露,多年來,這家德國供應商一直在每個地區實現更多生產本地化,以服務附近的客戶。但現在,該公司正在與北美的供應商討論是否有替代的本地零部件,以便公司避免關稅。

“只要我們可以進一步本地化,而且有意義,我們就會去做。”他說。

本田執行副總裁Noriya Kaihara也表示,根據關稅水平,“我們可能不得不考慮改變生產地點……從墨西哥到日本,或者從墨西哥到其他地方。”

“我們還沒有正式確定我們能做什麼,但我們正在詳細考慮我們將能夠做什麼,”他補充道。

作爲背景,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裡面,他就曾利用對特定國家甚至個別汽車製造商徵收關稅的威脅,促使它們提高美國產量。

例如,2017年初,當豐田(Toyota)宣佈計劃在墨西哥爲美國消費者生產卡羅拉(Corolla)轎車時,特朗普發帖上說:“不可能!要麼在美國建廠,要麼繳納鉅額邊境稅。”一年之內,豐田就宣佈斥資16億美元在亞拉巴馬州與馬自達(Mazda)合資建廠,特朗普的“陽謀”得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