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老人國」?學者憂陸老齡化加劇:年輕人應儘早準備

中國大陸人口學者:中國老齡化前所未見,年輕人應儘早準備。(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到本世紀中期,中國將進入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行列,且以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國的身份進入,老齡化的體量大、速度快、水平高,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據界面新聞報導,大陸人口學者原新呼籲,中國老齡化前所未見,年輕人應儘早預作準備。

在人口負增長、老齡化持續加劇的背景下,即將召開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備受期待。如何看待中國的老齡化現狀及進程?個人在這個快速老去的時代又該做好哪些準備?未來國家的養老政策還有哪些期待?近日,界面新聞專訪了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人口負增長背景下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首席專家原新。他指出,中國未來的老齡化圖景,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呼籲年輕人樹立個人是老年生活「第一責任人」的觀念。同時,國家層面仍有許多政策有待推出和加強。

原新介紹,在積極應對老齡化的「窗口期」,「十四五」期間中國取得了多項進展,包括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長期照護體系的推廣、多支柱多層次基本養老保險體系的完善、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提出、銀髮經濟的規劃,以及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構建等。

他認爲,在即將召開的三中全會上,政策方向將聚焦於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創新和改革,同時鞏固和優化已證實有效的模式與路徑,確保積極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各項措施得以切實落地,這意味着現有框架下的政策將得到細化和完善。

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中國老齡化圖景

界面新聞: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是全世界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同時,中國也是老齡化進程最快的國家。如何理解這一老年人口形勢?

原新:中國之所以擁有最大規模的老年人口,是因爲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就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國。而且從老齡化社會進入中度老齡社會的速度,在世界所有老齡化國家中屬最快之一。中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在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中,目前大概排在第60位左右,但到本世紀中期,中國將進入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行列,且以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國的身份進入,佔世界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老齡化的體量大、速度快、水平高,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

2021年,中國的人口達到最高值14.13億。這指的中國大陸人口,這裡有一個概念要澄清,2022年印度人口超過了中國人口,實際上是印度人口超過了中國大陸的人口,並不包括港澳臺的人口。2021年大陸人口達到最高峰值以後,2022年和2023年已經經歷了兩年的負增長,儘管如此,到本世紀中葉,2050年左右,中國的總人口大概率還在13億左右。生育率的高低,對接下來30年,即到本世紀中葉的人口總量影響相對較小。從人口負增長的早期階段來看,總人口的減少是溫和的,這是人口規律決定的。但進入人口負增長的遠期階段,人口減少將變得極爲劇烈,長週期觀察,人口負增長會出現迭代加速趨勢,尤其是生育率越低、維持時間越長,減少幅度就越大,這是一個普遍規律。

2023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爲2.97億,佔總人口的21.1%,65歲及以上爲2.16億,佔總人口15.4%。無論是以60歲還是65歲爲老年人口的界定,中國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地位將持續到本世紀60年代。預計到2054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最大規模5.2億人,佔比超過40%;2057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億人,佔比接近35%,進入全球人口老齡化水平最高的國家方陣。

從老齡化速度來看,從2000年至今,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從1.3億增長至近3億,佔比從10%上升至超過21%,標誌着中國進入了中度老齡社會。預計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時,老年人口規模將超過4億,佔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社會階段。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峰5.2億,佔比超過40%,進入超老齡社會。本世紀後半期,老年人口數量開始縮減,但是老齡化水平繼續升高,到本世紀末,老年人口數量可能會減少到3.6億左右,但老齡化水平將接近50%。從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23年跨入中度老齡社會,中國僅用了23年,相比之下,法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澳洲用了73年,美國用了69年,英國用了45年,中國老齡化速度之快可窺一斑。

界面新聞:如果從內部來看,中國老齡化呈現出哪些特點?

原新:中國老齡化的總體特點,我將其概括爲「五超」:超大規模的老年人口數量、超快速度的老齡化進程、超高水平的老齡化程度、超級穩定的老齡社會形態以及超大差異的老齡社會內部結構。中國擁有龐大數量的老年人口,規模將從3億擴大到5億以上;老齡化進程迅速,只用發達國家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時間完成了相同的老齡化進程;到本世紀中葉將以第一老年人口大國和40%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進入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行列;且老齡社會形態將趨於穩定,本世紀後半期,少年兒童人口占比約15%至20%,其餘爲勞動年齡人口和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幾乎各佔一半。此外,中國內部老齡化差異極大,城鄉、區域、省級、民族等差異顯著。

界面新聞:大家通常認爲,農村的老齡化應該晚於城市,但人口普查結果正好相反,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原新:這與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有關,與人口遷移流動直接關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激活了人口空間的遷移流動,流動人口數量從1982年的不足700萬增長到2021年的3. 85億,佔總人口的27.4%。農民工數量在2022年達到2.96億,城鎮化水平在2023年達到66.2%,各項指標連連創歷史記錄。人口流動的主要驅動力就是就業,核心動機是尋求經濟利益,具體表現爲就業機會的追求。所以,青壯年勞動力,尤其是八成以上來自農村的流動人口,進入城鎮尋求更好的工作和收入。這種遷移流動模式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從而改變了城鄉的人口結構,尤其是加速了農村的老齡化進程。

中國自1982年人口普查時就已發現城鄉老齡化倒置的差異現象,且這種差距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擴大。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老齡化水平爲23.8%,城鎮則爲15.8%,農村老齡化水平比城鎮高出8個百分點,率先邁入中度老齡社會。形成嚴重的城鄉老齡化倒置現象,即農村早老、農村快老、農村更老,直接原因就是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至城市,農村率先迎接人口老齡化的大潮,無形中加劇了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複雜性和艱鉅性。

區域間的老齡化差異同樣顯著,2022年,除西藏外,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的65歲以上老齡人口比例均超過7%,表明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其中,遼寧的老齡化水平最高,超過20%,上海、重慶、四川、江蘇、黑龍江、吉林的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7%,而西藏的老年人口比例僅爲5.9%。這種老齡化水平的差異反映了中國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

除了不同區域間的差異,老齡化問題還體現在不同收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的需求上,這對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以及實現共同富裕目標構成了長期挑戰。

界面新聞:最近一些研究顯示,中國的百歲老人已經位居世界第一,普遍的長壽對應對老齡化有哪些影響?

原新:中國面臨的養老挑戰日益複雜,由老齡化、長壽化和高齡化三重趨勢疊加而成。老齡化意味着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擴大,需要贍養的人羣增加;長壽化則意味着壽命增加,退休後的餘壽延長,增加了養老的時間長度;高齡化指的是高齡老人(通常指80歲及以上)數量的增加,這部分人羣對社會服務的依賴度更高。

一方面,老年人口規模的擴大增加了養老負擔;另一方面,長壽化導致養老週期延長,我國男女綜合的平均退休餘壽約爲25年以上,每個人領取養老保險金的時間都在延長;高齡化則意味着健康狀況弱化、自理能力弱化的高齡老人增加較快,對社會服務依賴度高的羣體規模增加。例如,85歲以上高齡老人中,近三分之一處於失能或半失能狀態,而90歲以上長壽老人中,這一比例接近一半。與此同時,國家還在不斷提高老年人的養老金待遇,自2005年以來,已經連續20年增加老年人的養老金標準,老齡化、長壽花、高齡化、養老標準提升四個趨勢共同作用,使得中國的養老挑戰變得更加複雜和任務更加艱鉅。

「個人是老年生活的第一責任人」

界面新聞:如此迅速的老齡化將會對勞動力市場帶來哪些影響?有何應對之策?

原新:應對老齡化,需要認識到老年人並非社會負擔,而是潛在的社會財富,尤其是低齡老人。這部分人羣不僅人數衆多,而且健康狀況良好,教育水平歲代際更迭不斷向好,具備豐富的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因此,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如延遲退休,被視爲利用長壽紅利的機會。

然而,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面臨挑戰,尤其是與當前就業市場的緊張關係。儘管「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但具體政策尚未出臺,這可能與年輕人就業壓力大就業「內卷」有關。但既然已經列入規劃,實施只是時間的問題。

界面新聞:有觀點認爲,「十四五」時期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目前全國層面這方面的工作進展如何?

原新: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老齡問題,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密集部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工作,有學者統計過,2013年以來,部級以上的涉老文件多達近400個。在國家層面,2019年,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確立爲國家戰略,並制定了《中共中央國務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規劃了2020年至2050年的分階段目標和任務。2021年,又發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部署了未來一段時期老齡工作的中心任務,是指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綱領。

「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國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上取得了顯著進展。綜合來看,中國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上明確了政府、社會、市場、家庭和個人的養老責任,構建了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框架,強調了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基本養老服務模式,爲老年人提供了更加多樣化和可持續的養老服務。

首先,明確了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職責,確立了基礎性、普惠性、共擔性和系統性四大原則。政府清晰地界定了在養老領域中的角色,即提供基本保障,保基本、普惠、兜底,而非包攬一切,將市場能承擔的部分交由市場處理,充分發揮市場在養老領域配置資源的作用。政府列出了基本養老服務的十六項清單,明確了自身的職責範圍,涵蓋了政府購買服務和市場運作的各類養老服務。「十四五」規劃中,對老齡事業發展和老齡產業發展的五年規劃詳細列出了具體任務,既有約束性任務,也有非約束性任務。

其次,多支柱多層次的基本養老保險體系框架搭建完成。中國現在要建立一個養老保險責任分擔共擔機制,即養老保險金的積累和資源配置不應完全依賴政府。政府的職責在於保基本、普惠和兜底。中國的養老保險體系改革始於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退休金制度按工齡長短計發退休金,最高可達退休前工資的90%到100%,如此高的替代率對任何經濟體都是不可持續的。

如今,中國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已轉變爲三支柱:第一支柱是政府基本養老保險,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了全民覆蓋;第二支柱爲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由就業單位和個人共同出資,形成年金基金,用於退休後的養老金補充;第三支柱是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儲蓄和商業保險等,鼓勵個人在創造財富工作就業期間爲老年生活配置養老資產。

「十四五」規劃期間,養老金融首次被明確提出,成爲金融領域的五大方向之一,包括科技、綠色、普惠、養老和數字金融。養老金融不僅涵蓋現有的養老保險、長期照護保險和醫療保險,還涉及爲養老產業提供金融支持的各種安排。沒有金融支持,老齡產業、養老產業的發展將受限。養老金融是老齡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包括保險制度的規範與強化、養老金融產品的創新、銀髮經濟和健康養老產業的扶持,以及滿足養老金融需求的全面服務。

界面新聞:這兩年社會對個人養老金制度議論較多,這一制度目前的推進情況如何?

原新: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於2022年10月推出,個人養老金賬戶開設自願,但一旦開設,應定期存款。國家規定目前每人每年最多可存入12,000元,通過稅收優惠鼓勵存款,包括減稅或延稅,由有資質的金融機構管理,確保賬戶安全,政府是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備書。

我國養老保險體系正從單一支柱向三支柱轉型,目標是形成「啞鈴型」結構,即政府基本養老保險和個人養老金準備爲主,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爲補充,實現養老金體系的可持續性。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了約10.7億人,實現了應保盡保。第二支柱覆蓋了約7000多萬人,第三支柱自2022年10月至今,已有超過6000萬人開設了個人養老金賬戶。

理想情況下,政府基本養老金在現行制度下遵循「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替代率能達到工資的40%左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能再補充10%-20%左右,個人養老金能補充30%-40%,使總體替代率率達到70%-80%以上,形成可持續的養老保險體系,類似於「啞鈴型」養老金結構。然而,中國當前的結構更像是「圖釘型」,需要努力向「啞鈴型」轉變,以實現養老保險體系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多支柱多層次基本養老保險的的分擔機制。

界面新聞:過去有一句口號叫「政府來養老」,如今年輕人的就業壓力很大,如何說服他們爲現在就爲幾十年後的養老做準備呢?

原新:這就需要多支柱多層次基本養老金的共擔機制。過去的退休金中度安排,人們單純依賴政府提供的養老保障,但現在轉向政府、社會、市場、家庭和個人共同承擔養老責任的機制。與西方發達國家已有兩百多年曆史的養老金制度相比,中國養老金體系的福利性相對較弱,養老金制度改革尚處於起步階段。在當前階段,儘管年輕人面臨就業困難等挑戰,爲個人爲老年生活做儲備仍至關重要,因爲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

有人認爲現在交社保的人在爲未交養老金的人支付養老金,這可能導致心理不平衡,但從歷史角度看,這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父輩們當時工資都是兩位數或三位數,他們幾乎都是在低收入、低消費時代度過一生,而且是多生孩子時代,無法爲養老做儲備和資產配置。但是,現在和未來的老年人是改革開放以來富起來的羣體,50後已經是老年、60後正在進入老年、70後即將變成老人,他們的經濟收入已經有能力爲老年生活做一定的儲備和養老資產配置,他們應具備爲自己養老準備的能力和理念,不再像父輩那樣只能期待政府提供的退休金。

我們應該樹立自己老年生活的「第一責任人」的觀念,養老金的儲備是年輕人的責任和義務。一生中創造財富的年齡段,即從20歲到60歲左右,應爲老年期轉移或配置一定資產,形成養老資本。個人養老金儲備是長期主義的行爲,一般需要20年至40年的準備期,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思想準備。

界面新聞:印象中,「銀髮經濟」也是「十四五」期間提出的概念,相比「銀髮紅利」,「銀髮經濟」有哪些特點?

原新:銀髮紅利的概念,指的是充分開發和利用老年人口的巨大規模和日益增強的人力資本,轉化爲經濟增長的動力。低齡老人(60至69歲)數量龐大,健康狀況良好,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爲開發老年人力資源提供了良好基礎。龐大的低齡老人是人口機會,但要將人口機會轉化爲紅利,需要適宜的經濟社會環境和政策支持,特別是就業政策,爲老年人能夠參與社會和創造財富的機會和平臺。

銀髮經濟概念超越了單純的銀髮紅利、老年經濟範疇,它是指適應老齡社會不斷深化的經濟適老化改革。傳統的金字塔型人口結構正轉變爲倒金字塔型,即老年人口增多,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兒童人口減少。原有的經濟運行體系、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務制度都是年輕型和成年型社會,面對日益深化的老齡社會,需要進行適老化調整和改革,促使經濟社會發展方式適應老齡社會的需求。

銀髮經濟是雙老經濟,包括「爲老經濟」和「備老經濟」,前者指面向老年人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所有經濟活動,後者是爲積極應對老齡化做準備的所有經濟社會活動。目標要解決老年人的「急難求盼」需求,一是提升現有養老服務和養老產品的質量,優化結構;二是利用科技和數位化新技術,創新養老服務產品和服務類型,如康復輔助器具、智慧養老產品、健康產品、抗衰老產品和老年金融產品等,培育新業態、創新新業態,推動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

當然,發展銀髮經濟需要良好的環境和要素保障,包括養老金融支持、大數據應用、用地和住房政策、技術創新等。這些要素與銀髮經濟的結合,將促進新業態的創新和發展,是經濟轉型和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必然趨勢,受老齡社會形勢驅動。

積極應對老齡化的具體措施

界面新聞:從家庭或者個體角度看,一方面國家正在建立社會化的養老體系,另一方面老人又普遍是在家裡養老,你如何看待這一矛盾?

原新:總的來說,中國正經歷着從家庭基本功能向社會化服務的轉型,這是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趨勢。隨着家庭規模小型化和家庭結構簡約化的變化和社會發展,家庭基本功能正在弱化,社會化的服務在滿足不同年齡段人口需求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原定的「90-7-3」目標,即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僅有極少數進入養老機構。目前,政府高度重視居家社會去結合,提出的居家社區結合策略,強調了社區在居家養老中的重要作用,沒有社區的支持,居家養老難以實現。居家養老最迫切的需求集中在助餐、助潔、助醫、助行。政府、社會組織和市場正在這些領域共同努力,提供各種服務。

醫養康養結合是另一大亮點,如果將養老分爲助老和養老兩部分,前者主要康養結合,後者主要是醫養結合。目標是讓老年人接受充分的健康服務,儘可能的延長健康期,儘可能長時間地在養老院圍牆之外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此爲「康養結合」;只有當老年人失能或半失能時,纔會進入養老院的圍牆之內,接受專業化、職業化的服務,直至生命的最後階段,此爲「醫養結合」。

界面新聞:不同年齡的老人的養老需求不同,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人可能需要更多照料,這方面未來政策有哪些規劃?

原新:健康狀況與年齡相關,低齡老人的健康狀況優於高齡老人且普遍健康。2020年人口普查將老年人健康狀況分爲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但能自理(半失能、不健康且不能自理(失能)四類。85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的失能或半失能比例約爲三分之一,而低齡老人的這一比例不到10%。我認爲,在大力推進老年人健康支撐體系建設的基礎上,下一步政策重點將是滿足非健康老年人的需求,特別是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推廣。

自2016年起,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的試點城市從14個擴展至49個,目前覆蓋人數達到1.7億。這一制度主要針對失能老人的護理需求,提供護理的資金保障,旨在建立專業的護理保險體系和制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變成正式的保險制度,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實施,形成第六個保險制度安排。

界面新聞:近年來,隨着老齡化進程加快,針對老年人的犯罪行爲也開始增多,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原新:老年人面臨着諸多風險,尤其是網路詐騙成爲一大隱患。這主要源於兩個方面:一是網路環境的精準推送機制,算法能夠根據用戶的搜索記錄推薦相關產品,不僅針對年輕人,也影響着老年人,有時甚至誘導其購買不必要的商品。二是詐騙團伙專門針對老年人設計的騙局,利用小恩小惠吸引他們參與,如贈送雞蛋等小禮物,誘使其購買昂貴且無用的保健品。

爲了應對這些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入手。首先,加強網路監管,確保算法對所有用戶友好,避免濫用個人信息進行不當推銷。其次,法律應嚴懲詐騙行爲,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同時,提升老年人自身的數位素養,增強辨別信息真僞的能力至關重要。這包括教育他們識別網路陷阱,以及提高使用數位產品的技能。

家庭和社區的支持也不可或缺。營造一個關心老年人的環境,鼓勵家庭成員與老年人保持緊密聯繫,常回家看看,傾聽他們的需求,避免用貶低的語言刺激老年人。老年人也是有自尊的,避免言語上的傷害,維護其自尊心、存在感和被需要感。有相關調研顯示,在老年人遇到數位產品使用困難時,他們往往傾向於向社區工作人員求助,而非直接求助於子女,這反映出代際溝通中存在的問題。

界面新聞:你如何看待生育支持政策在積極應對老齡化方面的作用?

原新:積極應對老齡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至關重要,因爲人口發展趨勢中,死亡率相對穩定,而壽命延長是科技進步、醫療改善和生活條件提升的必然結果。影響人口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和死亡,中國人口未來動態變化的方向和趨勢將主要由生育率決定。較高的生育率可以減緩人口負增長速度,從而緩解老齡化程度;反之,較低的生育率將加速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進程。中共二十大提出了構建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這一政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對提振生育率水平至關重要,進而對緩解人口老齡化具有重要意義,生育支持政策的實施效果將決定未來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