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業必須轉綠

(臺塑石化提供)

爲呼應今年的地球日,也爲因應全球供應鏈興起去碳化風潮,《時代雜誌》推出「地球資源有限公司」專題,封面照片是一棵綠樹破土而出,穿破公司會議桌,枝葉扶疏,衝向天際。

該主題報導認爲從今而後,氣候戰爭已經從國家與政府轉往私部門,全球企業必須轉綠,成爲生態企業(Ecopreneurs)。成功經營的商業密碼將大幅更新,會議室中的對話將添入全新詞彙;各公司高層多了一個新職稱,或許叫做「永續長」,或更直接透明─「零排部長」。

我在1990年投入「地球變遷」研究,一路探討地球的古氣候系統變遷,如今32年了,終於看到國際企業界在隧道盡頭帶來一抹曙光,人類的明天不再那麼晦暗不明。地球系統過去80萬年來在兩個氣候模式之間擺盪,如同一顆乒乓球在兩堵牆間碰撞,一堵牆是「冰期」,上面標示着二氧化碳濃度190ppm;另一堵牆是「間冰期」,二氧化碳濃度280ppm;地球氣候每10萬年來回彈跳一次,已經8個週期了。古氣候證據告訴我們:溫室氣體濃度扮演着「門神」角色,不允許地球越雷池一步。

兩百多年前,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大量燃用煤與石油,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一路升高,到2022年的今天,已經來到415ppm,比地球原本正常狀態高出了48個百分點,地球系統已被踢出原本的楚河漢界,如同歧路亡羊,不知會滾落哪道山谷,前途未卜,去路堪憂。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之際,上千名企業領袖去年11月齊集格拉斯哥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取代了「議而不決」的國家們成了主導者。他們完全有資格,因爲2020的下半年加上2021年上半年,1年之間全球私人企業總共投入超過875億美金,投資風力及光能發電、電動汽車,投資更潔淨的鍊鋁鍊鋼與水泥廠、造林、更節能減碳的鍋具爐頭、各種負排碳技術。這只是一個開端,一切方興未艾。

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各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源可分三類,其中範疇一爲該企業製程中的直接排放;範疇二爲間接排放,來自所用電力、熱源與蒸氣的碳排放;範疇三來自價值鏈上的其他單位。以臺灣爲例,2020年排放第一名爲臺塑石化,第二名中鋼,第三名臺積電。其中又以臺塑的直接排放量最高,約2560萬公噸,約佔全臺排放量的1/10。而臺積電的排放量約940萬公噸,其中有80%左右來自間接排放,是因爲臺灣電力供應多來自石化燃料,也難怪臺積電拚命購買綠電,就是想降低範疇二的碳排量。

在臺電一時無法提供低碳電力的現狀下,各公司自求多福首要在於盤查碳足跡、改善能源效率、加強廢棄物管理、投入循環經濟;中程目標則在於佈局天然固碳標的,如造林(綠碳)、土壤儲碳(黃碳)、海洋儲碳(藍碳)等,這些都是私部門可以操之在我的生態轉型工具。(作者爲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