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垃圾危機迫在眉睫 國際期刊揭2050年恐增1倍
國際期刊《科學》日前公開一篇研究,預測在不改變任何塑膠管理作爲的情況下,到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1倍,達到1.21億噸,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第5輪談判會議即將於25日在韓國展開,國際期刊《科學》在會前公開一篇研究,預測在不改變任何塑膠管理作爲的情況下,到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1倍,達到1.21億噸,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專家建議,臺灣的塑膠行動計劃可從淘汰替代、源頭減量、加強回收與循環再生等生命週期的角度,進一步審視跟修正。
全球塑膠公約最後一輪談判預計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韓國釜山舉行,可能通過《全球塑膠公約》,成爲全球第一部針對塑膠祭出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國際期刊《科學》日前公開一篇研究,預測如果維持現況、不做任何管理塑膠的改變,到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1倍,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
臺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循環經濟策略顧問廖孟儀表示,該份研究分析全球塑膠公約修訂草案中正在考量的4項措施,包含規範至少要有40%再生塑膠成分、限制原生塑膠產量、投資500億美元於廢棄物管理設施和徵收塑膠包裝稅,結果顯示,上述4項措施可減少90%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並可使與塑膠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3分之1,凸顯積極管理塑膠廢棄物的重要性。
他指出,推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挹注廢棄物管理設施所需的經費,是各國重視的策略,臺灣目前也在推動,對於妥善處理塑膠廢棄物是相當重要的做法。徵收塑膠包裝稅,則會減少原生塑膠的生產,發揮的效果不是在減少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
廖孟儀認爲,臺灣塑膠行動計劃可從淘汰替代、源頭減量、加強回收與循環再生等生命週期的角度,進一步審視與修正。此外,由於塑膠應用領域廣泛,因此在討論塑膠策略的議題時,可納入塑膠產業鏈、民生消費產業、工業使用產業、資訊科技、環境科學、社會經濟科學等各類多元的專家一起討論,共同集思廣益,思考塑膠問題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