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SRF體檢報告出爐 14家未符標準廠商將退場

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說明SRF轉廢爲能的過程。記者胡順惠攝

環境部近年將廢棄物製成SRF(固體再生燃料)提供給工業鍋爐、水泥窯業,作爲燃料使用替代部分煤炭,藉以達到「轉廢爲能」的效益,引發爭議,環境部27日公佈全臺66家SRF體檢報告,預計將有二成、14家廠商將離開市場。

SRF指的是將廢塑膠、廢纖維、廢木材等非有害且具適燃性的廢棄物,經過分選、破碎、混核做爲燃料使用,可取代燃煤,在鍋爐或發電廠使用,減少碳排,還能減少廢棄物總量,幫過載的焚化爐降低負擔,達到轉廢爲能的效果。

針對外界疑慮,環境部公佈全臺66家體檢結果指,SRF廠商近五年來從8家成長至66家,其中48家爲製造廠、18家爲使用廠,產量成長五倍,現在一年有約30萬噸SRF取代燃煤,其中製造廠有52至70%符合標準、30至48%待加強,使用廠則是9成以上符合標準,僅6%待加強。

「法規雖然完整但不完美,此次體檢是追求完美的第一步!」環境部部長彭啓明表示,過去3個月來針對全臺66家SRF廠全面體檢,因爲SRF從2019年發展至今才五年時間,SRF還是在起步階段,轉廢爲能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好卻不容易,過去環保署(環境部前身)曾制訂技術指引規範,但還不是很清楚,造成過去各自摸索、一人一把號的情形,直到去年到今年開始要求SRF不能進口,法規才逐漸完整,但還是不完美,此次體檢是邁向完美的首部曲。

彭啓明在記者會現場解釋,所謂好的SRF如何辨識,因爲其目的在於「以廢轉能」,但即便是非有害、適合燃燒的廢棄物,如果性質混雜,仍然無法制成好的SRF,唯有經過純化去除雜質,再經過均質化轉製成SRF,提供SRF使用廠作爲燃料使用,纔是好的固體再生燃料。

擔任體檢團召集人的環境部次長沈志修表示,此次體檢邀請廢棄物處理技術、廢棄物運作管理、空氣污染防制及環境檢測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參與體檢,現場訪查後,才能針對業者的問題對症下藥。

據環境部統計,5年內SRF從8家廠商成長至66家,產量從每年5.5萬噸成長到30萬噸,也就是每年有30萬噸SRF取代燃煤成爲燃料。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表示,退出的14廠商中,自願退出的有4家,其中2家制造廠因SRF非期主要營運產品,因此規劃取消相管制程、2家使用廠因改用其他燃料已規劃取消使用SRF;另外,還有10家轉型皆爲SRF製造廠,廢木材3家、廢橡膠3家、廢車粉碎殘餘物4家。

環境部表示,將依據此次的體檢報告結果,在年底前提出SRF管理辦法,提升管理法令位階,規劃方向包括新增網路申報項目、建議第三方驗證制度、CCTV設立查看等。

另外,環境部說,將對於SRF使用廠空氣污染排放的重金屬、戴奧辛,將統一採最嚴格的大型焚化爐標準,並加測戴奧辛前驅物,包括CO、HCI及檢測頻率,相關法規預計12月底前發佈,並提出SRF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