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水青山成爲“幸福靠山”(連線評論員)
對話人:
周珊珊 本報評論員
韓小喬 安徽日報評論員
周珊珊:奇峰怪石競秀,雲海日出“同框”,前不久,安徽省黃山風景區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結束封閉輪休期,正式恢復對外開放。近40年來,黃山已進行4輪景區山峰輪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其列爲“中國履行《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五次國家報告”的典型案例。對於風景名勝,優質景點封閉,可能會影響遊客體驗,但“不間斷營業”又不利於生態修復,如何在保護和發展間尋求最佳平衡點,實現可持續發展?
韓小喬:黃山景色四季各異,遊人如織,而高海拔景點生態條件相對脆弱,生態承載力有限。主動按下“暫停鍵”,是黃山風景區從“海洋休漁期”和“封山育林”實踐中得到的啓示,也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對於輪休的景點和前來的遊客,黃山都有精細化管理方案。管理人員對輪休景點定期“體檢”,比如給“體弱”的古樹名木製定復壯方案,對症下藥治理水土流失等。景點輪休期滿,接受專家監測評估,各項指標達標,才能重新開放。同時,黃山風景區把具有可替代性的景點結成對子、互相輪休,有利於減少遊客缺憾。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又以人爲本、科學規劃,才造就了黃山與遊客“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雙向奔赴。
周珊珊:黃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也是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在新興網紅旅遊城市不斷涌現的背景下,黃山市這一老牌旅遊城市不斷推陳出新,讓山峰“綠起來”帶動當地羣衆“富起來”。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爲發展的“金山銀山”、人民的“幸福靠山”,黃山積累了哪些經驗?
韓小喬:生態家底,是黃山的驕傲,也是最大“本錢”。微風、暖陽、古村、炊煙,遊客不經意間邂逅的美好,正是黃山文旅市場的風口。美麗資源要保護好,也要轉化好,如此,才能真正拓展綠色價值,發展好“美麗經濟”。黃山之美,不僅在於“天生麗質”,更在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創新打造村碗、村創、村戲、村賽、村官5個“村字號”品牌活動,讓遊人品美味、觀佳景、賞民俗、看好戲,一批古村煥發新生。比如,有1200年曆史的西溪南古村落,今年春天日均客流量超過1萬人次。同時,培育電競比賽新業態,發展街頭音樂會等夜遊產品,推出國際時裝秀,用“好看、好玩、好吃、好拍”吸引年輕遊客。事實證明,向綠而行、依綠而興,方能點綠成金、長青常盛。
周珊珊:經過兩年的謀劃,大黃山建設的大幕已正式揭開,藉助“黃山”這一國際超級IP,構建涵蓋黃山、池州、安慶、宣城4市的統一大IP,打造世界級休閒度假康養旅遊目的地。着眼“世界級”,黃山如何發揮引領作用,將大黃山的規劃圖變爲實景圖?
韓小喬:新安江畔,水煙縹緲,百里畫廊景色優美;“國際會客廳”裡,奏響牽手世界的友誼樂章,架起黃山與全球對話的橋樑。既然大黃山不是一座山一個市,黃山也要跳出“山”、看長遠,向全域旅遊轉變、向現代休閒度假旅遊升級、向跨界融合的現代服務業延伸。比如,以大黃山爲縱座標、新安江爲橫座標,發展“山、水、村、夜”等新業態,突出“世界級”休閒度假康養旅遊。大黃山既地緣相近、人文相親,又特色不同、稟賦各異。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羣山聳翠;徽州文化、桐城派文化、佛教文化,人文璀璨。大黃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既立足優勢、挖掘特色,又“串珠成鏈”、協同支撐,將共同譜寫跨區域整體聯動發展新篇章。
周珊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黃山乃至整個安徽的發展,背後也蘊含着人文經濟學。讓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推動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雙向貫通,或許正是黃山千年文脈的現代迴響。
韓小喬:人文之美,映照發展之興。在黃山,文化與經濟相輔相成。作爲古徽州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山迎客天下、和合共進的獨特人文內涵,成爲經濟發展的深厚文化底蘊。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前後,靈動搖曳的非遺魚燈都會點亮歙縣溪頭鎮汪滿田村。600多年,生生不息,“大魚”遊向了更廣闊的天地。扎魚燈、做直播、開民宿、辦餐飲,2023年元宵節期間,汪滿田村接待外地遊客1.8萬人次,綜合收入達100萬元。不止魚燈,徽硯、臭鱖魚、祁門紅茶、舞龍表演,每一個和黃山相關聯的項目,背後都能延伸出一條產業鏈。從人文到經濟,從“中國風”到“國際範”,黃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與商業共榮共通。依于山水,據於人文,興於產業,持續擦亮“中國黃山、世界黃山”品牌,讓綠水青山成爲“幸福靠山”,讓燦爛文化引領產業勃興,安徽山水人文優勢將更好轉化爲高質量發展優勢。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