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澳爲何不顧美國籤RCEP?專家:因中國經濟的力量

(原標題:羅思義、普拉薩德:日韓澳爲何敢不顧美國,簽了RCEP?)

【本文作者爲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羅思義(John Ross)和三洲社會研究所執行董事(印度)、人大重陽客座研究員維傑·普拉薩德(Vijay Prashad)】

中國、東盟和一系列亞太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不僅對這些國家自身而言是一個重大進展,而且對世界而言意義更大,因爲它揭示了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大勢所趨。因此,下文將首先簡述RCEP的規模和美國對此的反應,然後分析協RCEP對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RCEP的簽署,正如歷史上的歷次重大事件,讓各種對於世界局勢的分析不言自明。

RCEP協定採用網絡會議的方式簽署(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改變世界的協定”

顯而易見,RCEP的規模非常大。它的15個成員國約佔世界總人口的30%,佔全球GDP的30%——讓其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除了龐大的規模外,RCEP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其成員國涵蓋各種發展程度的經濟體。正如《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RCEP覆蓋亞太地區最大、最有活力的經濟體,它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放下地緣政治分歧,共同促進貿易和經濟增長。除了中國,它還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十國。”

英國《泰晤士報》同樣指出:

“RCEP將覆蓋22億消費者,意味着一款符合RCEP標準的產品現在可以以優惠條件進入15個國家……該協定包括取消90%的關稅,幷包括在線個人信息保護標準和簡化海關手續。”

RCEP主要聚焦於目前佔據國際商務最大份額的工業品貿易,但並沒有涵蓋大多數服務業,對農業的覆蓋面也比較有限。

《華爾街日報》指出了此次削減關稅的深層次意義,例如:

“據日本政府稱,RCEP將取消成員國91%商品的關稅。它將有助於消除與日本許多最大貿易伙伴的貿易壁壘——運往韓國的商品不需要支付關稅的比重將從19%升至92%,運往中國的商品不需要支付關稅的比重將從8%提高到86%。”

顯然,RCEP的規模之大足以影響其成員國乃至世界經濟。堅定支持美國的《經濟學人》承認:“RCEP確實在協調東盟各種自由貿易協定中不同的原產地規定開闢了新的天地,以便中間產品可以在這15個國家之間自由流通。因此,可以預見RCEP將產生顯著的經濟影響。彼得·佩特里(Peter Petri)和邁克爾·普盧默(Michael Plummer)共同發表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篇論文顯示,到2030年,世界GDP將每年提高1860億美元……該論文稱,對中國、日本和韓國來說,這一效益將尤其巨大。這也將推動這三個國家達成各自的三邊自由貿易協定。”

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US Brookings Institute)在其題爲《RCEP:一項將塑造全球經濟政治的新貿易協定》(RCEP: A new trade agreement that will shape global economics and politics)的分析報告中,就RCEP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做出更爲大膽的預測:“根據我們最近發佈的計算機模擬預測,RCEP每年或可爲世界創造2090億美元收入,到2030年對世界貿易的貢獻將達到5000億美元……

新的協定將使北亞和東南亞經濟更有效率地交融,並將其在技術、製造業、農業和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聯繫在一起……

東南亞將從RCEP中獲益良多(到2030年RCEP將每年爲東南亞創造190億美元收入),但不如東北亞,因爲它已經與RCEP夥伴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但RCEP可以促進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加強運輸、能源和通訊聯繫,從而提高市場準入的收益。RCEP有利的原產地規則也將吸引外國投資……”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上述媒體對RECP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的預測屬實,那麼它將對世界局勢和全球運行機制產生何種影響呢?

被RCEP拋下的美國

首先要強調的是,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RCEP的簽署是對美國試圖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孤立中國的一個強有力的反駁——這反過來又證明:美國一呼百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美國媒體和國際上的親美媒體都公開承認,這是美國的一個重大挫折。《紐約時報》在頭版發表題爲《中國主導的貿易協定簽訂,對美構成挑戰》的分析文章,單刀直入地總結道:“週日達成的協定是美國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關係充滿不確定性之際,中國在東南亞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一個強有力的象徵……該協議涵蓋比以往任何地區自由貿易協定都要多的人口,有助於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周邊地區的經濟主導力。”差不多同時,《華盛頓郵報》也以《特朗普時代結束了,規模最大的亞洲貿易新協定把美國晾在了一邊》爲題刊發文章。

作爲美國最親密的盟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中國日益增長的分量和美國對亞洲的相對忽視將重塑亞洲。”一貫持強硬反華立場的英國廣播公司(BBC)也指出:“該協定被視爲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延伸。”《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分析道:“世界在前進。上週末,包括日本、中國和韓國在內的15個亞太國家的領導人簽署了歷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之一。拜登先生和他的團隊號召美國的朋友們反擊中國。但新協定的簽署意味着拜登和他的團隊計劃落空。”

15個國家爲何敢於公然無視強大的美國的意願簽署RCEP?這背後折射出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怎樣的深刻變化?

RCEP簽署印證的第一個重要趨勢,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已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目前,美國和歐盟在這方面都處於從屬地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2020-2021年世界60%的經濟增長將源自中國。中國目前最大的貿易伙伴既不是美國也不是歐盟,而是東盟。其他亞洲國家將在2020-2021年表現最好的國家之列。

就聯盟而言,東盟是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組織之一,其對建立RCEP聯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中國是目前爲止RCEP經濟體量最大的成員。正如布魯金斯學會指出:“RCEP的簽署是東盟‘小國外交’的勝利。《東亞自貿協定》所蘊含的巨大價值早已得到承認,但因政治原因,該地區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和日本都不被接受爲該項目的設計者。2012年,由東盟斡旋達成的協定解決了僵局,從而促使東盟負責協定談判。”

但正是中國經濟的力量,纔是目前確保發展中國家間達成的協定與過去不同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以過去著名的發展中國家間合作——1955年的萬隆會議或1966年的三洲會議爲例,這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但當時參與其中的各國並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現在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結合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合作,不僅具有政治意義,而且具有直接的經濟意義。

東盟和中國的合作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促成RCEP簽署,令美國在RCEP區域不得不遭受地緣政治失敗。

美國在亞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試圖挑起越南與中國對抗。但在RCEP簽署之前的這段時間裡,越南擔任了東盟輪值主席國——如果它願意的話,它將處於阻礙RCEP簽署的有利位置。相反,在越南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期間,RCEP成功簽署。正如人大重陽貿易與國際關係專家劉英指出的那樣,越南在組織、協調和領導東盟活動方面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樣,美國也千方百計試圖挑起南海的緊張局勢。但所有關鍵的南海國家都已成爲RCEP簽署國。簡言之,無論在個別問題上有什麼分歧,南海國家都積極投入簽署聯合協定,粉碎了美國挑唆該地區各國相互對立的企圖

其中的原因顯而易見。RCEP區域的國家優先考慮和平發展經濟,而與中國合作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是聽任美國製造政治緊張局勢,作爲其侵略中國的附庸——參與這一行動將損害RCEP國家自身的經濟。

世界“平”了嗎?一種“發展中”的全球主義

RCEP的簽署也表明,這些主要經濟體正在優先考慮經濟開放,反對保護主義。正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所說:“RCEP顯示了亞洲國家對開放和互聯互通的供應鏈的支持。”同樣,日本首相菅義偉表示:“鑑於全球經濟陷入低迷,而且有跡象表明各國開始轉向內向型經濟,鼓勵自由貿易變得更加重要。” 中國總理李克強則強調:“簽署協定表明,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是大道、正道,仍然代表着世界經濟和人類前進的正確方向,這不僅僅是東亞區域合作極具標誌性意義的成果,也爲世界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貢獻新力量。”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上述表態向美國釋放的信息是清楚的——其他國家已經表明,它們不會理會美國的阻撓,並有由中國提供的可行的替代方案。正如《華爾街日報》在評估美國新政府前景時指出:“儘管拜登表示暫時不會進行任何新貿易的談判,並希望用更加強有力的外交政策團結盟友、對抗中國。但這一協定的簽署,標誌着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的美國盟友,都在向前發展。”

同樣,《紐約時報》也指出:“對於某些專家來說,這份新的協定顯示,世界不會再等美國了。歐盟也在積極推進貿易協定。在別的國家簽署新協定的時候,美國的出口可能會逐漸失去優勢。”

《華盛頓郵報》同樣認爲:“這項協定將鞏固加速發展的國際趨勢——東北亞經濟體的相互連接,並且與像越南這樣的東南亞飛速發展的市場相互綁定,後者爲電子工業提供勞動力和巨大的市場潛能。新協定將是第一個包括中國、韓國和日本在內的多邊貿易協定,它將鼓勵企業從貿易區內的其他國家採購零部件……

‘通過降低東亞貿易成本,RCEP將加速東亞和美國經濟的脫鉤,可以說是經濟史上最富有成效的區域夥伴關係,’彼得·佩特里和邁克爾·普盧默寫道。”

誠然,RCEP確保了經濟開放政策,同時也否定對全球化過分簡單化的解讀。有一種對於全球化的誤讀,借用托馬斯·弗裡德曼(Thomas L. Friedman)暢銷書的書名—— 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地理距離已經從本質上被消解,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得以用平等的方式相互聯繫。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而是三個巨大的區域/大陸集團取代了純粹的國家、集團。

·第一個是北美,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經濟一體化首先是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現在是通過《美墨加三國協議》(USMCA)。

·第二個是歐盟。

·第三個是以中國爲中心的經濟區域,現在則逐漸以RCEP的形式出現。

在北美和歐洲,這些經濟體可以被稱爲“大陸規模經濟體”,即比舊的國家規模經濟體更大,但不包括全世界。亞洲如此之大,以至於它還沒有形成單個的大陸規模經濟體,但正在創造的是一個東亞經濟體,其規模與整個北美、西歐和東歐部分地區的大陸經濟體相當。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當前的世界形勢顯然印證了馬克思的分析,即促進人類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日益發展的社會化勞動(馬克思在系統地深化了亞當·斯密提出的勞動分工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分析,但這將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題)。馬克思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首次提出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此後不斷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指出,生產力發展的每一個連續的進步都伴隨着更大的經濟單位的建立——這恰恰反映了勞動社會化程度的提高。

民族國家,其完全一體化的國家市場克服了地方主義和分裂,是資本主義時期的典型表現。但現在,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已經超出了民族國家的規模,但還沒有形成一個扁平化的一體化的世界經濟體。因此,當前的進程是形成一個“大陸規模”——比現存的民族國家大,但沒有以統一的方式涵蓋全球經濟。正是這個過程促成了NAFTA/USMCA、歐盟和RCEP的問世。

印度後悔了嗎?

這一進程對東亞乃至世界各地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些國家的政治勢力刻意混淆愛國主義和保護主義,因爲前者有助於建立成功和強大的民族國家,後者有助於建立國家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這就形成了“進口替代主義”的經濟戰略模式,許多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嘗試過這種模式。

但如上文分析,這樣的戰略行不通。即便如美國或中國等最大經濟體的國家框架也太小,無法維持現代經濟所必需的勞動分工和生產規模,即勞動社會化。因此,單純在國家框架內發展經濟將導致經濟疲軟,從而削弱國家實力——這有悖於愛國主義傾向。相反,參與區域/大陸發展對於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從而建立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很有必要。

中國的例子清楚地印證了這一點。啓動中國改革開放的鄧小平,或者現在領導中國的習近平,都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他們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全方位強大的中國。正是爲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尋求經濟開放——RCEP是這個進程中最新的成果。

幸運的是,中國經驗正在被世界其他地方所吸收借鑑——非洲拉丁美洲都在尋求各種模式的大陸規模經濟合作。美國希望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在諸如區域一體化等問題上保持弱勢,而拉丁美洲的親美政權已經退出了在該大陸的區域合作,而愛國力量則試圖推動這種合作。相反,美國希望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站在自己一邊——在這種雙邊關係中,美國當然將完全佔據主導地位。這是因爲美國不希望這些國家變得強大。

但中國強烈支持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經濟一體化,因爲它希望這些大陸的國家強大起來。這就是爲什麼中國能夠與非洲和拉丁美洲實現更和諧的雙贏關係,而美國卻單方面希望與非洲和拉丁美洲維持一種壓迫性的經濟關係。從中國支持建立RCEP的過程看,中國也同樣支持非洲和拉丁美洲大陸一體化。

這一進程也使人們能夠了解印度的情況。印度早前曾參與組建RCEP的討論,但在2019年退出,這是莫迪政府日益反華傾向的一部分。本文不打算對印度的經濟政策進行詳細分析,但很明顯,與中國和經濟正快速增長的東亞經濟體不同,莫迪政府奉行的政策沒有系統地把經濟開放放在首位。正如《紐約時報》從戰略角度也指出的那樣:“印度政客對降低本國的高額關稅持謹慎態度。”可能難以確切地判斷,在莫迪決定退出RCEP時,經濟和反華政治因素的混合比例到底有多大。最終的結果是,雖然RCEP國家將相互享受到區域/大陸發展的好處,但印度將被排除在外。

歸根結底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最後,RCEP的簽署印證了經濟學規律的客觀性。RCEP簽署國領導人遵循馬克思所分析的勞動日益社會化的道路。任何企圖欺騙這一規律的國家都必然遭受經濟失敗。即使是日本這樣的國家也拒絕在經濟上跟隨美國的反華路線而加入RCEP,是因爲不如此會損害本國經濟。

那些遵循經濟規律的國家比如中國,則享受着經濟上的成功。中國,這個人類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1949年還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現在已轉變爲世界經濟超級大國,並即將躋身高收入經濟體。習近平在《求是》雜誌8月發表的關於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講話中強調:“我們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RCEP的簽署完全印證了這一點。

回到我們最初的討論,RCEP的簽署不僅僅是自身的成功,而且它還揭示了一層意義:世界經濟和政治應遵循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