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焦慮的人最稀缺的能力:聚焦現實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擺脫焦慮!

你是不是一個非常容易焦慮的人?

一想到即將到來的工作彙報,你就很焦慮,忘詞、被批評等糟糕的情況不斷地在腦中預演。

體檢結果還沒出來,你陷入極度的焦慮中,總是忍不住去網上搜索和自己症狀相關的疾病。

容易焦慮的人最缺乏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專注現實。

因爲無法專注於現實生活,我們難以集中精力去解決當下的問題,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逐漸變得猶豫不決和缺乏自信。

爲什麼焦慮的人無法聚焦現實?

隨着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人被焦慮所困擾。

爲何處於焦慮狀態中的人,往往難以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實生活?

1

認知偏差

焦慮的人,很容易對自我產生認知偏差,沉浸在災難性思維中。

例如,一個對社交感到焦慮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表現,當認爲別人對自己存在負面評價的時候,總是會去想自己哪裡做得不好,無法集中精力在社交身上。

因爲焦慮產生認知偏差,我們常常對於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陷入自我懷疑和低自信中。

總是會去設想最壞的結果,放大潛在問題的嚴重性,卻忽視了正面的或與焦慮無關的現實情況。

2

情緒干擾

長時間的焦慮會引發大量的負面情緒,比如恐懼、緊張和不安。

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清除,這些負面情緒將會對我們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干擾,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

大腦在這種狀態下,難以有效地處理和整合來自現實的信息,導致無法聚焦現實。

當一個人在公衆場合發言感到極度焦慮,他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滿腦子都是害怕出錯的想法,以至於無法注意自己要說的內容。

3

心理防禦機制

焦慮狀態下,我們通常會開啓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來減輕內心的痛苦,比如逃避、否認或者分散注意力等。

比如,一個找不到工作非常焦慮的人,可能會選擇沉迷於網絡遊戲,以此來減輕內心的壓力;

又比如,一個對學業成績焦慮的學生,可能會否認自己學習方法存在問題,而把成績不佳歸咎於外部因素。

這些防禦手段只是暫時地掩蓋了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我們將自己大量的精力用於對抗焦慮,以至於所剩精力過少,無法專注於現實世界。

四個方法,讓你重新聚焦現實

那麼,如何才能重新關注現實,擺脫焦慮呢?

給你分享以下四個方法。

1.接受現實,積極暗示

接受現實是擺脫焦慮的第一步。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焦慮,並不是我們真的無力去解決問題,而是我們無法承受“事情不按預期發展”的糟糕感受。

不妨積極暗示自己:“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生”。

當我們能夠坦然地接受事實,無論它是好是壞,都能接納事情原本的樣子,便能減少內心的牴觸和抗拒。

如果你焦慮許久,長時間沒有破局了,是時候去接納現實和擁抱自我了。

看到現實真實的運轉,然後基於自己的實際情況去改變。

2.給焦慮命名,將其具體化

當焦慮情緒來臨時,我們可以問自己:“你究竟在擔憂什麼?這樣的擔憂對解決問題有什麼幫助?我們可以做點什麼來改善目前的狀況?”

讓自己的焦慮具體化,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焦慮的本質和來源。

嘗試給它一個具體的名稱或者描述,讓自己的擔憂和想象明確化,再去克服焦慮,找到對應的解決策略。

比如,你感到焦慮是因爲即將到來的面試,那麼可以把這種焦慮命名爲“面試焦慮”。

然後進一步分析導致這種焦慮的具體因素,是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還是對面試流程不熟悉。

通過具體化焦慮,我們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策略,而不是被模糊的、籠統的焦慮情緒所籠罩。

3.早起和運動,積極行動

焦慮的背後,往往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畏懼。積極行動,才能擺脫焦慮。

我們可以採取切實可行的行動,先從早起和運動開始,將我們的注意力從焦慮中轉移出來。

早起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可支配的時間,幫助我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掌控感,減少因時間緊迫而產生的焦慮。

運動則能夠促進身體分泌內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這些物質有助於改善心情,減輕焦慮症狀。

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從早起和運動開始,給自己製作一個個脫離焦慮的錨點,養成專注當下的能力。

4.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

過度關注結果往往會增加焦慮感,因爲結果具有不確定性,並不是完全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我們可以嘗試將目標分解成一小塊一小塊,將注意力集中在過程中,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個步驟和行動。

享受努力的過程,減少對未知結果的擔憂,而不僅僅是爲了最終的目標而焦慮。

比如在準備一場考試時,不要想着自己一定要達到多少分,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每天的學習計劃、知識點的掌握和複習進度上。

每完成一個學習任務,都能獲得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累積起來,增加我們面對最終結果的信心。

焦慮只會帶走你今天的力氣,而這四個方法能夠幫助你聚焦現實,擺脫焦慮!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在線查看~

本文來源:安肯心理諮詢

責任編輯: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