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餘額“四連升”突破1.5萬億元 券商積極服務客戶兩融開戶、融資需求
本報記者 周尚伃
見習記者 於 宏
從9月24日至10月9日收盤,上證指數累計漲幅達18.55%,交投活躍。在這波上漲行情中,投資者利用融資融券工具參與投資的熱情明顯升溫。目前,兩融餘額已突破1.5萬億元大關,尤其是在10月8日,單日增加額超過1000億元,顯示出投資者使用“槓桿資金”的訴求有所增加。
兩融餘額單日增超千億元
融資融券交易是指投資者向具有融資融券業務資格的券商提供擔保物,借入資金買入證券(融資交易)或借入證券並賣出(融券交易)的行爲。在近期持續向好的市場行情中,融資功能受到投資者普遍歡迎,最新數據顯示,9月26日至10月8日4個交易日,市場融資餘額出現“四連升”。
10月9日,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8日,A股市場兩融餘額合計爲15504.44億元,佔A股流通市值的1.86%,較前一交易日(9月30日)增加了1102.73億元,較9月24日增加了1780.48億元。
兩融餘額中,融資餘額爲觀測資金情緒的“風向標”之一。具體來看,截至10月8日,融資餘額爲15407.38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1100.64億元,較9月24日增加了1780.78億元;融券餘額爲97.05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2.09億元,較9月24日下降0.31億元。
招商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夏表示:“自9月24日至今,一系列關於經濟、房地產、資本市場的政策大幅提振市場信心,A股快速上漲。在此期間成交量快速上行,其中融資資金流入速度顯著加快,融資資金作爲典型的右側資金,一般在市場上行時放量。”
“融資餘額是分析市場走勢的重要指標之一。”排排網財富研究部副總監劉有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日,市場融資餘額節節攀升,一方面,表明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願意通過融資工具參與到股市中,體現了投資者對市場行情的樂觀預期;另一方面,顯示出市場人氣正逐步提升,投資者心態偏向買方,市場處於多頭強勢階段。值得一提的是,融資餘額變動與市場具有較強的同步性,但並不具備前瞻性。
在交易規模方面,10月8日,兩融交易額爲4150.89億元,佔A股成交額的11.92%,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1297.37億元,較9月24日增加了3309.01億元。其中,融資買入額爲4141.31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了1294.2億元,較9月24日增加了3304.36億元,增幅尤爲顯著。
9月24日至10月8日期間,融資淨買入額位居前三的行業分別是非銀金融、電子、計算機(申萬行業);融資淨買入額前十名的個股分別爲東方財富、中國平安、寧德時代、同花順、中國移動、中興通訊、美的集團、瀾起科技、江淮汽車、中際旭創。
券商提升服務並提示風險
華泰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王以表示:“資金供求是影響市場進程的核心變量之一,建議投資者近期額外關注槓桿資金、個人投資者的交投情緒,以更好地把握市場節奏。9月24日以來,融資盤和個人投資者的參與熱度加速升溫。”
近期,新開設兩融信用賬戶、通過融資融券進行交易的投資者數量明顯增多。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10月9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8日,兩融市場中的個人投資者數量爲700.38萬名,較9月24日增加了2.92萬名;機構投資者爲52248家,較9月24日增加了127家;10月8日當日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量爲76.16萬名,較9月24日增加了50.1萬名。
“國慶假期至今,營業部內除了前來臨櫃諮詢的客戶外,主要以預約開設兩融信用賬戶的投資者爲主,因爲客戶線上完成預約開戶後,還需要攜帶相關材料到營業部臨櫃辦理徵授信和開戶手續。鑑於開通兩融賬戶存在一定的門檻,且許多新開戶的投資者對此並不瞭解,工作人員都會耐心地向他們解釋相關的信息。”一位來自華南地區某券商營業部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
爲滿足更多投資者的融資融券需求,券商正加大兩融信用賬戶開戶的宣傳和服務力度。例如,中信證券把握機遇,進一步推廣“融資融券快捷開戶”功能,將複雜的辦理流程線上化,並完成開戶前置條件檢查,有助於減少投資者臨櫃等待時間,助力投資者更好把握市場節奏。此外,興業證券、浙商證券等十餘家券商近日均通過微信公衆號等平臺對兩融業務及開戶流程等進行詳細介紹。
在當前大量新投資者涌入市場的情況下,券商紛紛強化對兩融業務相關風險和賬戶設立門檻的提示,以保障投資者利益。例如,投資者要開設兩融信用賬戶,需滿足從事證券交易時間滿6個月、最近20個交易日日均證券類資產不低於50萬元、無重大違約記錄、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且符合適當性管理規定等條件。
東方財富證券提示,融資融券是一把雙刃劍,在放大收益的同時也會放大虧損;同時,融資融券也具有強制平倉的風險,如果市值下跌到一定比例,券商可能會要求追加保證金或執行強制平倉。國信證券也提示,融資融券交易具有財務槓桿放大效應,投資者應當充分了解融資融券業務規則及風險,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財務狀況等審慎決定是否參與融資融券業務,避免遭受難以承受的損失。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