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吳尊友
死者爲大。
所以我先向在疫情期間帶病工作的吳尊友先生,表示我最大的敬意。
但是,還有一個詞,叫蓋棺定論。
如今,吳尊友先生已經離世。我想從我的角度,來評價一下吳尊友作爲學者的一生。
吳尊友,安徽黃山人。本碩是在安徽醫科大學。
然後去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唸了流行病學的博士。
回國後,又讀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的博士後。
此後主要從事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客觀的說,吳尊友對於干預、檢測和治療中國的艾滋病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03年,吳尊友也參加了非典的防治工作。
2017年4月,吳尊友受命擔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
然後就是三年疫情,也是讓無數中國人開始熟悉吳尊友這個首席專家之名的時期。
因爲吳尊友是首席專家,所以他的話極有分量,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吳尊友在科學立場上偏於保守,而且時常搖擺不定,甚至提出一些違反科學常識的觀點。
比如“間歇性排毒”論。
爲了對吳尊友先生表示尊敬,此處僅引述他的話,而不做過多展開。
“吳尊友認爲,反覆從社會層面篩查出感染者,主要有幾種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間歇性排毒”。他指出,有些感染者不是持續地向體外排出病毒,而是間歇性排出病毒,感染者在做核酸採樣的那個時點剛好不排毒,(所以需要不停地反覆測核酸)。”
“間歇性排毒”論也遭到了很多專家的質疑。
這就不講了。
其實民間對吳尊友有一些批評,主要還是跟他在三年期間的觀點過於搖擺相關。
2022年4月6日,吳尊友先生根據英美數據,提出奧密克戎死亡率超過德爾塔。
張文宏醫生,在這個時候引用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數據,認爲奧密克戎的病亡率(病亡人數/總感染人數)基本上都是維持在0.08%~0.1%之間。而且奧密克戎的炎症強度比流感要輕。
疫情期間,專家有相互矛盾的立場判斷,實屬正常。
但是吳尊友作爲首席專家,對於奧密克戎態度的變化也過於明顯。
比如這些發言:
2022年3月25日
2022年4月12日
2022年10月13日
2022年12月17日
吳尊友作爲一個知識分子,有他的侷限之處。
“吳尊友式”的學者有很多。他絕不是我敬佩的那一類知識分子。
他有奉獻,但少風骨。
但是要求一個知識分子有風骨,這已經是個高標準了。
有奉獻就已經難能可貴了,有很多人連奉獻還沒有呢。
我有時想,假如我在吳尊友這個位置上,可能我做的還不如他。
疫情不僅是對全民健康的挑戰,更是對於專家業務能力,知識素養,以及良心尺度的考驗。
相對來說,我更欣賞張文宏醫生。
因爲他對於病毒的一些判斷是超前的,不然要你知識分子何用?要你研究人員何用?
儘管張文宏的言論給他帶來了很多罵名,但是他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說違心的話。他沒有顧惜自己的名節而選擇說圓滑的話,這是他的可貴之處。
最近看到張文宏醫生入選了全球2%頂尖科學家的榜單,其實這本身就已經意味着很多東西了。(吳尊友沒有)
學術自有一套標準,公道也有一套標準,這個不需要辯。
根據吳尊友的學生們回憶,吳尊友沒有一天不在工作。
足見他是一個“時時勤拂拭”的刻苦型學者,他的確把自己push的很厲害,不然怎麼當上了首席專家呢。
2017年,吳尊友曾作爲導師代表,在中國疾控中心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致辭。
他對學生們說,要“善待自己”,不管工作多忙,都要保證每天有適量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保持健康的狀態:“除了祖國和人民的呼喚,其他任何事都不值得你們犧牲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去追求……作爲疾病控制工作者,我們肩負着保護全國乃至世界人民健康的神聖責任,如果我們都不能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健康,怎麼去保護人民的健康?我祝願同學們畢業後永遠保持健康、快樂。”
但是當2021年2月,吳尊友得知自己得了胰腺癌,卻沒有“善待自己”,而是堅守在防疫的崗位上。
僅憑這一點,就值得我們的尊敬。
2023年4月2日,愚人節的第二天。
吳尊友先生寫了最後一條微博,囑咐大家要合理佩戴口罩。
他的文筆不算好,言語之間,似能隱隱察覺吳先生的個性。
寥寥數語,似乎什麼都說了,似乎什麼也沒說。
回看吳尊友的文字,誠覺如夢如幻。
吳先生走了,沒舉行遺體告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