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餘位中國學者 將合力編纂600萬字《西夏文大詞典》
教育部哲學社會學重大委託專案《西夏學大詞典》25日正式在寧夏銀川市開題,大陸30餘位西夏學專家將合力編纂這部約600萬字的大型工具書,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這一重大專案由大陸社科院學部委員、寧夏大學特聘教授史金波主持,全國近20家單位的30餘位元學者共同參與,預計於2019年結題,2020年出版。
西夏文是記錄西夏王朝主體民族黨項族語言的文字,西夏王朝覆滅和党項族消亡後,西夏文漸漸成爲死文字。20世紀初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文獻,催生了西夏學,爲缺乏歷史資料的西夏研究增添了大量新的資料。
經過長時間探索,目前大陸學者基本上可以解讀一般西夏文文獻。然而,西夏文畢竟是死文字,西夏的語音、詞彙、語法還有不少未解問題,這成爲進一步解讀西夏文獻的瓶頸,也妨礙着西夏學的深入發展。
老一輩西夏學學者已經編纂了一些解釋西夏文的工具書,如《文海研究》《夏漢字典》等,但隨着西夏學的新進展,以單字爲條頭的字典已不敷使用。
在此背景下,大陸學者決定編纂一部內容豐富、釋義準確的《西夏文大詞典》,爲進一步釋讀西夏文文獻提供科學依據。
史金波說,編纂這樣大型的西夏文辭書是幾代西夏研究人員的夢想,但長期以來不具備條件,一是沒有掌握大量西夏文文獻,二是被解讀的西夏文文獻較少,三是能解讀西夏文文獻的人員很少,無法承擔這樣的任務。
「近些年來以上情況有了根本改觀,隨着《俄藏黑水城文獻》《大陸藏西夏文獻》《英藏黑水城文獻》《日藏西夏文文獻》的出版,國內外收藏的主要西夏文文獻都能見到,西夏文文獻的釋讀水準也有了顯著提高。更爲重要的是近些年通過陸續培養研究生和多次舉辦西夏文研修班,培育了一批可以釋讀西夏文文獻的專門人才,西夏文釋讀人才從過去的寥寥無幾現在已經達到幾十人。」他說。
據瞭解,《西夏文大詞典》資料來源涵蓋目前所見所有西夏文文獻種類,既包括印本(刻本和活字本),也包括寫本;既有楷書文獻,也有行書和草書文獻;既有世俗文獻,又有宗教文獻以及金石銘文等。所收詞既包括普通語詞、宗教語詞、風俗和典章制度語詞等,也包括與詞有同等地位和相同功能的固定片語、成語、習語、定型化的短句等固定結構。總之,凡在西夏文文獻中出現的詞語儘量收入。
史金波說,詞典編纂完成後可爲西夏學界提供一部包含最大量西夏文詞語的工具書,無論是已經有較好西夏文譯釋基礎的專家,還是初學西夏文者,皆可藉助這部工具書,更方便、更有效地從事西夏文文獻的譯釋工作,從而推動西夏研究的進展。即便是其他專業工作者,也可藉助本詞典查找、瞭解想要知道的西夏文語詞。(新聞來源:新華社港臺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