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防不勝防,買時“西門子”到家變“西門孑”
家裡的燃氣竈出故障找人上門來修,結果修理工推銷起新燃氣竈。花了1200元后,武漢消費者汪大爺仔細一看才發現自己按“西門子”買回的燃氣竈竟然是“西門孑”牌!面對“西門孑”,汪大爺哭笑不得的同時,更擔心產品的質量問題,畢竟燃氣具關乎人身安全。不僅中文商標與“西門子”相似,汪大爺購買的這臺“西門孑”的英文標識爲“STIMNES”,與西門子的英文標識“SIEMENS”也有幾分形似。
不過,這臺燃氣具並非“三無產品”,根據汪大爺出示的購買小票,上面印有“深圳市西門孑世家科技有限公司銷售專用發票”字樣,這也是一家正常工商登記的企業。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註冊資本僅1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石備戰持有公司的全部股份。石備戰同時還是蘭考縣葡萄架晶鑫廚房電器商行的經營者。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西門孑世家科技有限公司的監事尹桂平名下還有一家“深圳樂佳西門子科技有限公司”。
多地出現“西門孑”電器,西門子曾告上法庭
其實消費者想買西門子電器卻買回了“西門孑”已經不是個案。這些買到“西門孑”電器的用戶,基本都是經人介紹購買到的商品,而買的時候對方都是以“西門子”“大品牌”進行介紹。去年10月份,鄭州的王女士在爲新家添置抽油煙機時也買回一臺“西門孑”,最終向市場監管部門進行了投訴。
去年7月份,深圳市西門孑奧爾電器有限公司還曾被西門子中國因侵害商標權告上過法庭。去年7月份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原告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訴被告深圳市西門孑奧爾電器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李美麗等侵害商標及不正當競爭糾紛一案
而早在2019年,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外通報的10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中,就包括一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賣燃氣竈,在商品詳情中使用“德國西門子”字樣,在其產品的包裝、實物、說明書上使用“德國西門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字樣,宣傳照片上使用有“SIEIMENS”標識,與西門子標識“SIEMENS”更加相似。當時的法院審理認爲,該燃氣竈中突出使用“西門子”和“SIEIMENS”字樣,足以使相關公衆對商品來源產生混淆與誤認;擅自將“西門子”作爲企業名稱使用,足以使相關公衆產生混淆,誤將其產品及服務與西門子股份公司、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相聯繫,構成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最終,法院判令停止侵權並賠償31.65萬元。
多家公司註冊“西門孑”名稱
網上查詢發現,以“西門孑”註冊的公司並不只一家,僅目前還處於正常經營狀態的就有三家,均位於深圳。除了深圳市西門孑世家科技有限公司外,還包括深圳市西門孑奧爾電器有限公司、西門孑(深圳)貿易有限公司,這些企業均註冊於2016年至2017年之間。
此外,還有多家已經註銷或解散的企業也以“西門孑”命名,包括西門孑(深圳)電工有限公司、深圳市西門孑建築電氣有限公司以及註冊於中國香港的西門孑(香港)家電有限公司、西門孑電器(廣州)有限公司、西門孑博西電器有限公司、德國西門孑電氣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西門子持有商標但早已剝離家電業務
西門子家電頻頻遭遇山寨品牌圍攻,其實也有自身原因。早在1967年,德國博世和西門子將雙方家電業務合併成立博西家電,各持50%股份,由博西家電負責西門子家電的獨立生產、銷售、售後服務。近年來,西門子一直在剝離旗下的傳統業務,其中2014年將其所持博西家電50%股權以30億歐元的價格賣給博世集團。此次交易完成後,西門子完全剝離家電業務。但西門子這一家電品牌仍然保留,由博西家電運營。這意味着生產西門子家電的博西集團並不擁有“西門子”品牌,而掌握“西門子”品牌的西門子集團並不參與家電業務運營。
或許正是這種品牌和業務的脫節,在市場上形成了盲區。儘管近年來西門子集團也就有關仿冒“西門子”山寨家電打假,但效率並不算高。大量“西門孑”公司的註冊時間正是在西門子剝離家電業務後的2016至2017年。
“傍大牌”的山寨家電曾氾濫電商平臺
其實,在家電市場中的這種“傍大牌”的山寨家電現象並不少見。而通過註冊與名牌家電商標相類似的企業名稱,則是山寨家電的重要手段。
有行業人士介紹,多年前這種情況在一些電商平臺上曾一度氾濫。2018年7月,國內多家家電品牌與某大型電商平臺交涉,要求其將大量山寨家電下架。當時,該電商平臺剛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數日,股價受到嚴重影響。
當時在該平臺上,海信集團旗下容聲(Ronshen)冰箱就遭遇了“Roshelle冰箱”,該產品標稱出自一家名爲“深圳容聲生活電器有限公司”的企業。
以“容聲”命名的家電企業數量衆多,包括已被吊銷的“深圳市容聲生活電器有限公司”、註冊於中國香港的“深圳容聲生活電器有限公司”“深圳容聲電器有限公司”“香港(深圳)容聲集團有限公司”等。
對此,行業人士表示,這類山寨家電由來已久,隨着電商平臺逐步規範,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農村市場,需要有關部門加大打擊力度。這其中也涉及如何界定侵權的問題,比如商標與企業名稱之間的關係界定、商標標識相似程度達到多少屬於侵權等仍需細化。同時,一些消費者也要加大自我保護意識,尤其遇到產品售價較正常價格過低就很有可能存在問題,不要抱有佔便宜的僥倖心理。
本文綜合自互聯網;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轉載侵權問題,請聯繫後臺,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