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有哪些鎮館之寶?
隨着上海博物館東館繪畫和書法館的開幕,如今,上博東館已成爲全球展出中國傳統藝術最全面,最系統的博物館(也許沒有之一,故宮受限於古建築,展出條件受限,其他包括國博和臺北故宮,在藝術類藏品方面不如上博全面)。
網上有許多介紹上海博物館幾大鎮館之寶的文章,其實上博並沒有進行過鎮館之寶的評選,宣傳上也不會過分強調某幾件展品。所謂上博十大鎮館之寶之類名頭,多半是人云亦云,或者作者一己之見。當然,上博確實藏有很多重量級的寶貝,值此時機,盤點下上海博物館的重量級文物。
(圖片若有水印,均爲本人拍攝,其他來自上博官網)
禁止出國文物
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佈了《文物出國(境)展覽管理規定》,此後陸續發佈了3批,共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的名單,可以說都是中國頂尖的文物。上博藏有8件禁止出國文物,先來看禁止出國文物。
西周大克鼎
大克鼎內的銘文
大克鼎出土於陝西扶風,是清末發現的青銅器“海內三寶”之一。如果一定要給上博選出一個鎮館之寶,那麼大克鼎無疑是最有力的候選者。畢竟,鼎本來就是象徵權力的重器,上博人民廣場館的造型就源自大克鼎,現在東館一樓大廳的雕塑,位居C位的也是大克鼎造型。
大鼎造型的上博人民廣場館
大克鼎造型莊嚴,體積龐大,器壁厚實,重達201.5千克。內壁鑄有銘文290字,銘文行間皆有線相隔,筆勢圓潤,是中晚期青銅器金文的典範。銘文內容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資料,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大克鼎和大盂鼎原爲蘇州大族潘家的藏品。抗戰時期,蘇州淪陷,潘達於和潘家人爲了保護文物,將大鼎秘密埋入後屋,躲過了日軍的不斷索取。新中國成立後,潘達於將兩鼎捐獻給國家。後來,國家博物館的前身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大禹鼎被調往北京,大克鼎則留在了上海。
西周晉侯蘇鍾
難得合體的晉侯蘇鍾
近看晉侯穌鍾,可以看到銘文
晉侯蘇鍾,出土於曲沃晉侯墓地。全套共16枚,上面共鏨刻有355字銘文,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周厲王親征東國、南國的歷史,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曆史,以及歷史斷代有重要價值。
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文物市場出現了一批盜掘走私出境的青銅器,其中有14枚編鐘,被時任上博館長,青銅器專家馬承源發現。他認爲這是西周時期的真品,託人斥資100萬港幣將其帶回上海博物館。後來在山西曲沃晉候墓地出土了另外2枚編鐘,造型和銘文都與上博的14枚編鐘吻合,證明這是無可辯駁的真品。山西出土的2枚編鐘,現藏於山西博物院,最近這兩枚編鐘來到了上博東館,也讓晉侯蘇鍾時隔多年後再次合體。
戰國商鞅方升
這是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後鑄造的標準量器,是研究秦國度量衡制度的重要物證。商鞅方升外壁刻有銘文75字,記載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頒佈標準計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爲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這件器物因此得名。商鞅方升出土於晚清,後被收藏家龔心釗購入。文革期間,商鞅方升被搜出後藏於上師大校園內,後被上博夠得收藏。
上面三件現在是上博東館青銅館的常設展品,隨時都可以看到(商鞅方升之前在老館時很少展出)。
戰國楚簡《孔子詩論》
這批竹簡共29枚,多爲殘簡,出土年代不詳。上面以一千多字的楚國文字,記錄了孔子及孔子弟子對《詩經》的評論,涉及《詩經》中的50多個篇目。竹簡保存比較困難,我還從來沒見過上博展出這批展品。
1994年,香港文物市場出現了一批楚國竹簡,上博先行收購了一部分,之後香港的朱昌言等人又收購了數百沒竹簡,捐贈給上博。兩批竹簡共計1200多枚,估計有3.5萬多字。其中和孔子以及詩經有關的部分,就被命名爲孔子詩論。
唐懷素草書《苦筍貼》
苦筍貼是唐代草書名家懷素唯一沒有爭議的傳世真跡,也是目前可考的最早與茶有關的佛門書法。懷素是長沙人,法名藏真,工狂草,與張旭並創“狂草”,人稱“顛張醉素”。用筆圓轉靈動,自然古淡,深得二王風致。
苦筍貼歷代傳承有序,留下了宋代書畫家米友仁、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清代乾隆帝等人的題字。民國時期,上海房地產大亨、收藏家周湘雲收藏了這件作品,建國後,時任上博館長徐森玉從周家後人手上購得這件作品。苦筍貼平日很少展出,這次爲了迎接上博東館書畫館的開幕,這件壓箱底的寶貝也被拿了出來,展出三個月。
唐孫位《高逸圖》
高逸圖是唐代畫家孫位唯一的一幅傳世畫作。孫位是唐代末年紹興人,爲躲避戰亂逃到成都,擅畫人物,尤以畫水著名。據考證,此畫是竹林七賢圖的殘卷,構圖和南京博物院藏的竹林七賢磚畫類似,殘卷畫面上留有山濤、王戎、劉伶、阮籍四人的形象,上有宋徽宗題寫“孫位高逸圖”。
高逸圖歷代傳承有序,清末這件作品流出宮廷,被北京畫商靳伯聲收藏。1955年,上博確認此卷爲孫位唯一傳世畫作,向上海市政府申請購入此卷。高逸圖進入上海博物館時,保存狀況並不好,存在摺痕、缺失、殘缺等問題。當時謝稚柳先生邀請了還在世的裝裱聖手劉定之、山水名家徐子鶴進行復原,將此畫修復一新。
高逸圖平時也很少展,這次和苦筍貼一起,作爲迎接東館書畫館開幕的重量級展品出現。
北宋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
這是北宋名相王安石唯一的傳世真跡。王安石書法得無法之法,有橫風疾雨之勢。此卷摘錄《楞嚴經》中《觀世音發妙耳門》一節,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無繚亂之感。其用筆似不經意,卻有閒和蕭散之韻。爲王安石去世前一年親自校正《楞嚴經》經卷文字。
行書《楞嚴經旨要》歷代傳承有序,曾在2022年上博盛世芳華特展展出。這個特展展出的都是收藏家捐贈給上博的作品,所以也是捐贈藏品。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損本)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王敞記述曹全生平書寫並豎立的石碑,也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明代末年,曹全碑碑石斷裂,保存有石碑剛出土不久時狀態的拓本極爲少見。上博所藏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損本)爲蘇州顧氏過雲樓所藏版本。上世紀50年代由過雲樓後人顧公雄先生臨終時捐贈給上博。
其他重要文物
上博的藏品,以青銅、繪畫、書法、陶瓷、錢幣、印章見長,錢幣、印章比較小件,上博勝在體系全面。我們按類別來介紹。
青銅
上博青銅器藏品數量多,體系全,只要是有獨立展櫃的藏品,放在很多博物館都可以當鎮館之寶。
鑲嵌十字紋方鉞出土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因其中含鉛量較高,被斷代爲夏代晚期的作品。這件鉞體形厚實龐大,上面有綠松石鑲嵌的十字紋,是君權或軍事權力的象徵。
上博的大多數展館都是專題通史陳列,作爲青銅館中年代最早的一件藏品,無論是在人民廣場館還是東館,鑲嵌十字紋方鉞都是大家看到的第一件藏品。
魯侯尊製作於西周康王時期,造型獨特,素面無紋,非常簡潔,也非常罕見。魯侯尊腹內鑄有銘文22字,記載了周王命令明公派遣三族征伐東國,駐軍後爲賞魯侯大功,作器記事,因此得名。
魯侯尊雖然沒有獨立展櫃,但是之前在山東省博的通史展裡看到了它的複製品。我想如果它在山東省博的話,應該會被選爲鎮館之寶吧。
子仲姜盤製作於春秋早期,是齊國公主子仲姜出嫁時的嫁妝。盤內鑄有銘文32字,記載了這件事。子仲姜盤採用分鑄技術製作,盤子裡還有若干小動物,都可以360度旋轉,非常生動,也體現了春秋早期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山西省博藏有一件晉公盤,和它比較類似。
齊侯匜製作於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匜是注水器,一般和盤配套使用,這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件西周時期青銅匜。裡面鑄有銘文22字,大意是齊侯爲夫人虢君的長女良女製作這件寶匜,並祈求子孫永寶用之。
獸面紋龍流盉製作於春秋晚期,造型特別,紋飾繁複精美,帶有春秋時期吳越地區青銅器的特徵。廣東省博有件鎮館之寶:信宜銅盉。它的造型和獸面紋龍流盉比較像,年代更早,但精巧程度有所不如。
八牛貯貝器出土於雲南晉寧石寨山,是古滇國人貯存貝類的“存錢罐”。東館一樓大廳有以其爲原型製作的雕塑,就在大克鼎旁邊。貯貝器是古滇國代表性的器物,這件貯貝器蓋子上的八頭牛和把手上的兩個老虎造型都非常生動,充滿力量感,風格和中原青銅器大異其趣。
繪畫
上博藏有上百幅元代以前的繪畫作品,不乏郭熙、梁楷、馬遠、夏圭等名家之作,大部分博物館擁有其中的任何一幅,都會將其視爲鎮館之寶,這裡僅列舉部分。
雪竹圖,上博認爲是五代南唐畫家徐熙的作品,之前曾在2002年上博的晉唐宋元書畫大展上展出過(這應該是建國以來藏品最重量級的一次書畫展了)。
徐熙是五代時期有名的花鳥畫家,當時與西蜀黃荃齊名,史稱“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徐熙以落墨法著稱,此圖看起來像是底片,以水墨暈染出枯木竹石結構,留白以示積雪,雖無款印,但和傳說中的落墨畫法一致,被著名鑑賞家謝稚柳認定爲僅存的徐熙作品。
關於雪竹圖的創作年代,目前並無定論。謝稚柳認爲這是五代徐熙的作品,另一位鑑賞家徐邦達則認爲應該是南宋中期到元代時期的作品,而美國研究中國繪畫的權威高居翰則認爲這應該是北宋時期作品。無論如何,這幅畫法特別而細緻的作品,都在中國繪畫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
柳鴉蘆雁圖是中國史上最具文藝天賦的皇帝——宋徽宗趙佶的作品。此畫前後兩段,前段繪柳樹寒鴉,筆墨古拙,風格高華,爲公認的徽宗真跡。此畫曾被北宋內府收藏,鈐有“宣和中秘”等印。中間還有宋徽宗的天下一人花押,歷代傳承有序。相較同時期的絹本畫作,此畫保存情況格外地好,讓我出乎意料。
夏山圖是五代時期山水畫家董源的作品。董源是鍾陵(今江西進賢)人,擅畫江南景色,常與巨然並稱“董巨”,是五代時期最著名的山水畫家之一。此畫所用皴法稠密多變,無作者署名,卷後有董其昌跋,定爲董源所作。並有方士庶、徐渭仁、戴熙等題,賈似道“封”字半印。
這三幅作品平時也難得展出,這次爲了迎接東館書畫館開幕拿了出來,要看趁早。
閘口盤車圖繪製於五代時期,傳爲南唐宮廷畫家衛賢的作品。但因爲署名爲後添,因此不能確定。此畫描繪了官營磨坊生產的場景,畫中的水磨展現了中國古人對水力的應用,也是少見的描繪機械運轉的古畫。曾在今年年初的達芬奇特展中展出,下次可能又要過很多年了。
萬壑松風圖是五代山水畫家巨然的作品。此圖做高遠構圖,畫中層巒疊上,松林挺立,筆墨雄渾,與巨然流傳有緒的如《秋山問道圖》 《山居圖》等風格一致。巨然和董源齊名,既然貼了董源的畫,那巨然的也要跟上。不過我從來沒見過這幅畫展出。
煙江疊嶂圖是北宋駙馬都尉王詵的作品,他是宋代開國名將王全斌的後人,擅書畫文藝,和蘇軾、黃庭堅、李公麟、米芾等人都是好友,和蘇軾更是患難之交。此畫是王詵因蘇軾烏臺詩案牽連被撤職,幾年後回京城復職時所畫,蘇軾還給這幅畫寫了首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成就了畫史上的珠聯璧合之作。前幾年此畫曾在人民廣場館的常設展中展出,過幾年應該又會輪到展出了。
雪樹寒禽圖是南宋宮廷畫家李迪的代表作,很多介紹中國繪畫史的書裡都會收錄這幅畫。此畫描繪了冰天雪地中,一隻山禽挺立在枝頭的場景,在蕭瑟氣氛中帶有一絲生機。此畫曾在2002年的晉唐宋元大展中展出,如今可能已經二十多年沒展出過了。
書法
上博書法藏品和繪畫一樣出色,也藏有蘇軾、米芾等名家作品。我對書法不太瞭解,列舉一些最有名的。
上虞貼是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寫給友人的書札,其書博採衆長,創立行、草新風。上博所藏此貼爲唐代摹本,筆致清勁,姿態妍麗,有章草餘韻。
鴨頭丸貼是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的作品,他以擅長行草聞名。這是王獻之寫給親友,吐槽鴨頭丸效果不好的吐槽貼,通篇行筆流暢,迴環往復,是代表王獻之草書成就的傳世名作。上博所藏爲唐代摹本。
《淳化閣帖》是宋太宗於淳化三年(992)底,命提取內府秘閣珍藏曆代名家墨跡法書,由翰林侍書王著選輯摹刻、椎拓,以賜贈大臣用以學習書法的拓印本。上博收藏有《淳化閣帖》最善本第4、6、7、8卷,2003年從美國收藏家安思遠處購得。
陶瓷
上博是國內外少數可以集齊宋代五大名窯的博物館,陶瓷器從兩萬年前的仙人洞陶片到明清官窯,可謂一應俱全。
海棠式碗是唐代新興的造型風格,在當時非常流行。這件唐代越窯青釉海棠式碗器型大而規整,爲傳世越窯碗類中所少見,反應了唐代越窯制瓷工藝的高度水平,存世數量極少。
定窯是五大名窯之一,這件北宋定窯白釉鏤雕宮殿人物枕釉面滋潤,其胎質、釉色和精湛的雕塑技藝與五代至北宋早期的定窯瓷器的特徵一致。國內收藏中僅見此一件。
鈞窯也是五大名窯之一,不過它的燒製年代其實偏晚,在元明時期也有製作。這件鈞窯月白釉出戟尊,過去曾被標註爲宋代作品,如今則被認爲產自明代。現存鈞窯出戟尊數量極少,據說只有十件,這是其中之一。
這件青花雲龍紋大缸製作於明正統時期,是目前傳世體積最大的明代瓷器之一。大缸體積大、器壁厚,燒製極爲困難。而且正統時期又是明代官窯瓷器燒製處於低谷的空白期,更添一份珍貴。
這件景德鎮窯粉彩蝠桃紋瓶製作於清雍正時期,採用五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粉彩工藝製作。器型圓潤飽滿,色彩過渡自然,極爲可愛。這件瓷器由香港收藏家張永珍女士捐贈,當年它曾在拍賣中賣出了4150萬港幣的價格,創造了當時清代瓷器拍賣的記錄。
其他
象牙權杖的復原品
這件象牙權杖出土於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上面以淺浮雕細緻地雕刻出良渚文化代表性的神人獸面紋。這是迄今出土保存最完整的象牙權杖,也是最精緻的史前象牙製品,雖然這麼說,由於象牙是有機物,出土時其實也已經非常殘破,歷經多年修復才煥發出昔日光彩。
象牙權杖過去很少展出,即使見到,一般也是3D打印的復原品。這次在上博東館的上海考古館,象牙權杖的原件和複製品難得同時展出。
這件白玉袞帶鮮卑頭製作於晉代,可能是皇帝御用之物。鮮卑頭意思是腰帶扣,這件腰帶扣的珍貴之處在於背面兩側刻有屬實子銘文,記載了它的名稱、製作年代、製作機構、製作工時、監造官姓名等。
這件阿彌陀佛三尊銅像來自隋代,採用失蠟法制作,體積不大,但非常精緻。佛像鑄造精良,造型優美,是現存隋代佛教鑄銅雕塑的代表作,和陝西出土的阿彌陀佛鎏金銅像,以及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阿彌陀佛九尊像是中國金銅造像的最高代表。
這件緙絲蓮塘乳鴨圖由南宋緙絲名家朱克柔製作。這幅緙絲尺幅極大,畫面受南宋時期院體畫派影響,色彩豐富,層次分明,技法高超。曾在幾年前的蓮塘乳鴨圖特展中展出,平時很少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