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娃娃:鬆滬會戰期間令全球感同傷痛的一幕

1937年8月28日,日軍轟炸上海車站,造成大量死亡,「中國娃娃」成爲當年最令全球悲痛的形象。(圖/life)

1937年8月,上海爆發從七七事變以來最大的一場會戰史稱鬆滬會戰。雖說七七事變是八年抗戰的開始,然而八一三鬆滬會戰則是中日的第一場軍團規模大型會戰,慘烈程度前所未見!不止是軍人犠牲無數,普通中國平民百姓也是戰爭受難者。一張遭轟炸的上海車站邊,嬰兒月臺旁啼哭的照片引發全球對中國的同情,使日本的形象大壞。

這張照片是拍攝在1937年8月28日星期六,鬆滬會戰已爆發2星期,日本持續對上海增兵,下午2點,日本海軍轟炸機轟炸上海車站南站,因爲他們聽到情報,指稱國軍列車在當時進站。然而當時車站只有普通的百姓,許多上海市民當場被炸死。

攝影師王海升(又名小亭)帶着萊卡攝影機捕捉戰場慘烈的景象,他愈接近上海車站就看到愈多的傷者遺體,他事後回憶,「我幾乎是走在血泊中,鞋子都被鮮血浸溼了。」

王小亭拍攝的上海車站一組照片。(圖/life)

王小亭說:「實在是太可怕了,死傷者散佈在鐵軌和月臺。斷肢無處不在。我的工作幫助我忘記恐懼,而是一直自己告訴自己:必須記錄目前所見一切。我發現車站天橋斷了,就對着天橋拍攝許多連續照片。在鏡頭中,我看到一個嬰兒在鐵軌邊無助的啼哭,接着一個男人把他從鐵軌邊抱到月臺上,然後他又去搭救其他重傷的孩子。我發現母親已死在鐵軌邊,此時我聽到了飛機返航的聲音。很快,我用剩餘的幾英尺膠片拍了照嬰兒。之後我朝孩子跑去,打算把他帶到安全地帶,但此時孩子父親回來了,與嬰兒的哥哥一起來抱走嬰兒。轟炸機從我們頭頂經過。所幸沒有投下炸彈。」

王小亭很關心這個嬰兒是否受到良好照顧,直到他上了擔架,送到醫院才放心。不過他忘了問孩子的名字,也不知道有沒有在重傷中搶救過來,這一點讓他一直引以爲憾。

LOOK雜誌在1937年12月刊出的照片。(圖/Look)

第二天,他將這批膠片送到新聞社,在那裡,他向新聞編輯馬科姆·羅舒爾特(Malcolm Rosholt)放映了這批影片帶,並說:「絕對要看這個!」。

膠片之後被送到美國,在1937年9月中旬,在電影院播放電影前,對觀衆放映這則新聞短片,估計一個月後,美國有5000萬人,美國境外有3000萬人都看到爆發在中國的戰爭。1937年10月4日,膠片截錄的照片首次出現在《生活》雜誌上,並以「血腥的星期六」(Bloody Saturday)爲標題,當時估計有1.36億人看到了它。

之後生活雜誌受到許多讀者的詢問「中國娃娃(或「上海娃娃」)後來怎麼了?」,所以照片也稱爲「中國娃娃」。與生活雜誌爲競爭的Look雜雜在12月刊出嬰兒被父親哥哥接走的照片。

這批照片立即引發西方對中國的同情,以及對日本的指責,日本立即反批這些照片是擺拍的,並且對王小亭發出懸賞令,賞金高達5萬美元。

王小亭則是持續在拍攝與報導中國抗戰過程,包括1938年5月的徐州戰役,和6月的廣州空襲他都有報導,但是日本對他的死亡威脅持續,迫使他與家人一起離開上海,搬到香港,在香港淪陷後,再輾轉逃到東南亞,隨盟軍新加坡菲律賓婆羅洲一帶戰地拍攝。

晚年的王小亭。(圖/維基)

1949年後王小亭定居臺北。他1960年退休,1981年因糖尿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