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屏風熄燈啓示錄:專業分工才長久

文/黃亞琪

創作傳承與劇團經營,真的是兩難局面嗎?

8月底,距離屏風表演班靈魂人物李國修去世,恰好過兩個月。屏風表演班節目監製、也是李國修太太的王月突然發出聲明,結束年底最後一檔節目演出後,「屏風將無限期暫停演出」。在表演藝術界以及亟欲投向資本市場文創產業裡,投下震撼彈。

翻開屏風大事紀,成立27年,共發表了40個戲劇作品、演出1793場,李國修原創作品是臺灣劇團之最,演出場次也是臺灣前三大,更是第一支前往大陸演出的臺灣現代劇團。

票房亮眼,但屏風宣佈「熄燈」,在政府亟欲發展文創產業當下,「屏風啓示錄」彰顯了哪些困境

考驗一:校長撞鐘分身難,創作到賣票全包

創作者,從作品到賣票一手都要包辦,是第一個考驗。市場小,劇團創作者在經營上,常陷入「校長兼撞鐘」的分身乏術。屏風是臺灣少數堅持原創的劇團,但作品好,卻敵不住營運危機。

李國修曾說,「要維持一個劇團的營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作品。」但屏風一個月管銷約50到60萬元,收入96%來自票房,就算一檔戲再賣,一年也賺不到500萬元,年損益平衡很難達成。

過去李國修都靠「以戲養戲」的方式挺過來,只是,「以戲養戲,創作者要創作,還要監管營運,沒有辦法像太陽劇團一樣,養出一軍、二軍,可以到全世界展演,創作無法組織化專業化,接班時,就會發生接不來情況,」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溫肇東觀察。

考驗二:市場規模製作難,只能不停跑城市

市場太小,無法建立規模經濟,則是第二個考驗。以太陽劇團爲例,他們以企業方式經營,自負盈虧,讓他們懂得兼顧創意及效率經營。其街頭翻身的關鍵,就是以駐點演出經營品牌

1992年,太陽劇團開始到美國賭城米高梅酒店做常駐秀點演出,一反過去「演新秀,停舊秀」習慣,在常駐秀點之外,再加上原先的傳統馬戲團街頭巡演,「以雙線並行方式,同時打造藝術品牌,又能擴大市場。」溫肇東分析。

反觀屏風,光思考製作就是一個課題,哪有多餘時間與人力長出另一個小屏風,只能停留在「跑城市」格局,經常要面臨創作傳承與劇團經營的兩難局面。

兩出路擺眼前建立製片制、擴大市場

國內藝術團體想朝品牌發展,建立「製片制」是第一步。「跟臺灣電影一樣,多是導演爲主,少了製片專業分工,格局不易變大,」溫肇東提醒,「要走向產業,具備創作者靈魂外,也要有經營的Soul。」兩者專業分工,纔可能將「李國修」這個品牌,變成「屏風」品牌,路才走得下去。

其次,擴大市場,建立長尾效應,才能擴大單一劇作效應。一部戲劇製作成本在單場票房達九成纔可能回本,能加演或到其他城市巡演纔是關鍵。大陸市場是臺灣十倍,市場擴大,產值變大能讓管理升級,把人養出來,才能養出產業鏈,才能讓二軍養一軍。

李國修爲臺灣文創業留下寶貴的無形資產,然而,個人的成就卻無法繼續轉化爲團體甚至整個文創產業的成就,如何從閃亮的一顆星星過渡到建立制度、接棒演出,臺灣未來的文創產業挑戰纔剛開始。

【 更多報導

 30歲,這些事...再做就丟臉了!

清玉業績慘跌:笨蛋,問題真的不在甜度

 被微軟收購》100分的輸家!手機巨人諾基亞爲何倒下?

 驚!臺灣人韓國人更像奴隸

 3個招數 5年還清400萬房貸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