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因繼父斷電阻止玩遊戲欲跳樓 曾20天閉門不出
2018年5月22日早上,在福建泉州,14歲的小李趴在16樓窗外的安全網上6個多小時。
在周旋的這段時間內,小李不聽任何人的開導,不斷變換危險姿勢,還用鐵片或破損的瓷磚自殘。最終,消防官兵採取強制措施將小李救了下來,連拉帶拽地帶回了房間。
被救下來之後,小李被帶到了派出所,可他在不斷地反抗,小李的母親也趕到派出所。母子倆在派出所裡過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他們剛出派出所,小李就又跑了。害怕小李出意外,母親與警察滿大街尋找他。
小李跑掉的第四天,派出所接到通信店店主的報警電話,說是店面有被人撬鎖的痕跡。警方調取了監控,發現撬鎖的人正是小李。順着監控,警方終於找到了小李,因爲他還不滿14週歲,不夠刑事責任年齡,又是盜竊未遂,公安機關對他批評教育之後,聯繫了他的母親來領人,可母親說,她管不了了。
對於小李跳樓這一行爲,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認爲,小李絕對不是因爲與繼父吵架而選擇跳樓,而是他已經煩躁很久了,他的問題父母不能幫忙解決,吵架只是一個導火索。孩子沉迷網絡只是一個表象,他核心問題是一種快樂感受,而要想把他拔出來,必須得更加快樂,而不是拔掉電源、沒收手機,沒收手機或者把手機扔到樓下的結果,就是他跳樓的結果。
心理諮詢師彭鑫認爲,小李的狀況差不多到網絡成癮的階段。判斷網絡成癮的標準,是平均每日連續使用網絡時間達到或超過6個小時,且符合標準已達到或超過3個月,但這部分不屬於工作或者其它像學英語之類的。
20多天閉門不出
小李的繼父說,剛開始小李表現得很乖,可有了遊戲後,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小李爲防止父母收電腦,20余天不給父母開門,上廁所都在陽臺解決,甚至做出劃櫃子、燒牀墊、爬到16樓窗外慾跳樓等危險舉動。其母親對今日說法記者說:“都是受了遊戲的影響,他覺得能像遊戲那樣,飛下去就能跳到哪裡去。”其繼父說,“孩子說房間裡有鬼,他會抓鬼給我們看。”
因爲母親的一次動手,小李與母親開始有隔閡,從那天起,只要大人在家,小李就不走出房間,後來發展成上廁所在窗外解決,原本乾淨整潔的房間也變得一團糟。
小李的母親說自己管不了孩子之後,警方把小李送回了江西老家。在老家,小李的姑姑說,小李的父母早年離婚,原本是和母親生活,但母親說要外出打工,就將小李送到父親這邊,父親平時忙,主要是自己和小李的奶奶照看着他,而他在老家時也不太好管。可不一樣的是,回到家的小李沒有在傢俱上亂刻亂畫,而是寫上了“平安”。
小李寫在傢俱上的“平安”
有了手機後發生變化
說起小李之前的變化,姑姑說,她明顯感覺到變化是從小李拿到手機開始的。小李在五六年級的時候向母親要了一部手機,自從有了那部手機,小李就天天在手機上玩遊戲。
手機丟了後又冒出來一部,發現了再沒收,姑姑說,這樣來回折騰了好幾次了。
2016年底,小李說不想上學了,要去泉州找母親。小李的母親想讓孩子繼續上學,花了好些錢給孩子報了武術學校。可是小李在學校與老師對着幹,之後不肯去學校,就在家裡玩遊戲,還偷刷母親的錢。
小李的母親一氣之下把小李送回了老家,然而,回到老家的小李更加沉迷遊戲了,見縫插針地找機會玩,還偷偷用奶奶的身份證註冊微信,綁定姑姑的銀行卡,把錢轉出來充到遊戲裡。
家人多次給小李報班,可他都半途而廢。2018年3月,14歲的小李自己買了票跑到泉州找母親,到泉州後,小李開始沒日沒夜地打遊戲。
經歷驚險後的覺醒
事後,小李的母親說,之前一直想要去彌補孩子,孩子要什麼她就給什麼,幾次要手機要電腦,她都滿足孩子,但是現在看來是做錯了。
這次小李回老家之後,母親刻意沒有聯繫他,而小李似乎也有所醒悟,開始重新上學了。
關於家庭教育,李玫瑾教授強調,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在孩子六歲之前,父母應該通過一些遊戲給孩子立規矩,定規則,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到了青春期之後,父母應該掌握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孫宏豔說,他們針對青少年沉迷網絡問題做過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發現,高期望型、放任溺愛型、粗暴型和疏遠型這四種類型的家庭容易導致孩子沉迷網絡遊戲。如何讓家庭成爲預防網絡沉迷的第一道防線,孫宏豔給出以下建議:
家庭要成爲預防網絡沉迷的第一道防線
2、教孩子幾招和他人交往的技巧,讓孩子有3-5個好朋友;
3、和孩子一起做家務,培養一兩項家庭的共同運動;
5、儘可能陪孩子一起上網;
6、孩子的手機功能越簡單越好;
7、給孩子一個具體的目標,把大目標化成小目標;
8、幫孩子培養一兩種愛好或特長;
10、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