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膠帶撐眼皮「貼到破皮」 眼瞼痙攣讓人走路常撞牆

黃姓設計師在治療前眼皮垂垂,只能靠貼膠帶撐起來。(圖/高醫附醫提供)

記者嚴雲岑綜合報導

年過65的黃姓服務設計師對時尚十分敏銳,但隨着年紀漸長,眼皮卻越來越重,經常睜不開眼睛,常被老闆誤會開會打瞌睡、服裝設計「走鍾」,從事服裝設計40多年的她,只能靠着膠帶撐開眼皮,還一度貼到破皮所幸數月接受眼瞼痙攣治療手術,終於找回明亮雙眼,搭高鐵常被拒絕使用敬老票,只能隨身攜帶診斷書驗明證身

收治患者的高醫整外科教授賴春生表示,眼瞼痙攣是指眼部肌肉不自主的收縮痙攣,無法任意張開眼睛,又分爲單純原位性眼瞼痙攣、合併半側顏面痙攣、合併顏面及頸部痙攣等3種情況。單純原位性眼瞼痙攣每10萬人約有5人罹患此病,每年每10萬人又新增1.2個病例,發病年齡多在60歲以上,女性男性的1.8倍。

眼瞼痙攣第一線治療是施打肉毒桿菌素,讓眼輪匝肌及皺眉肌暫時麻痹,而不會引起痙攣,但有15%的病患對此治療無效或作用短暫,導致無法自主張開眼睛,造成所謂的「功能性眼盲」,行動須靠他人扶持。在臺灣約4成眼瞼痙攣病患曾因此發生車禍,撞門、撞牆更是屢見不鮮。

▲黃姓設計師與黃女士經過肌肉原位切開術治療,走路終於不再撞牆。(圖/高醫附醫提供)

針對肉毒桿菌治療無效的患者,傳統做法是把負責閉眼的眼輪匝肌及皺眉肌全切除,術後仍需定期注射肉毒桿菌素,預防再度發生。然而眼皮很薄,把緊貼眼皮的肌肉切除後,易造成眼皮凹陷、皺褶、腫脹、疤痕攣甚至眼瞼外翻等後遺症病人往往難以接受。

爲改善這個缺陷,賴春生於6年前研發新的「肌肉原位切開術」,其特色像切豆腐般,把肌肉切成5×5毫米的顆粒狀,彼此分開放置但仍附著於眼皮,顆粒之間沒有任何肌肉纖維連結,讓眼皮保有比較完整的皮下組織,若合併眼瞼下垂也可一併矯正

高醫在2013年至2018年間,共治療了41位對肉毒桿菌治療無效的眼瞼痙攣病患,另有一名75歲的黃女士,因眼瞼痙攣,眼睛瞇得像一條縫,走路不時撞牆,曾做過眼部手術及施打肉毒桿菌素,乃未見改善,1年多前接受手術治療後,終能輕鬆睜開雙眼,生活從黑暗變成彩色,重拾社交生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