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大陸角度判讀共機繞臺動作
旺報社評
5月以來大陸軍機繼續進入我防空識別區,次數雖未減少,但以慢速機爲主,威脅性明顯降低,各方有不同的解讀。有認爲是中共改變對臺戰術,亦有認爲中共軍方不堪「灰色戰爭」消耗與風險,因而收斂。無論怎麼解讀,都是從臺灣的角度出發,卻未從大陸的目標與目的去理解。這是臺灣面對大陸長期以來的思考盲點,不解決這個盲點,無論統獨立場,臺灣永遠處理不好與大陸的關係。
西方兵聖家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中指出,軍事爲政治服務,軍事應追求政治目的的滿足,而非一戰一役的勝利,中共一貫強調「黨指揮槍」,軍事爲政治目標服務。做爲世界第2大經濟體,大陸主要目標是「大國崛起」,對內是14億人的幸福生活,對外是與美國的地緣戰略競爭,臺灣問題附屬於美國。
對臺灣而言,大陸堅持統一,又未承諾放棄武力手段,加上內縮的社會文化,將解放軍所有軍事發展與活動,都認爲是爲了解決臺灣問題而來。這樣的解讀在心態上可以理解,大象翻身很容易壓壞身邊的小樹,保持警戒、謹小慎微是應該,但是若是把自己想像成唯一的箭靶,整日拿着放大鏡覺得對方一舉一動都是衝着自己而來,則容易陷入被害妄想的痛苦,失去對世界格局發展與利害關係正確的理解。
現階段大陸建軍目標是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切軍事行動要爲此目標服務。從這個角度思考,臺灣問題在其中,特別是對軍方而言的意義又是什麼?《超限戰》一書作者之一,曾任解放軍少將的喬良曾在去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可以見到一種思維,他認爲:「臺灣問題並非我復興大業的全部內容,甚至連主要內容都談不上。因爲復興大業的主要內涵是14億人的幸福生活,收回臺灣就可以滿足這一大目標?因此,對中國人來說,沒有比實現民族復興更大的事業!一切都必須給這一大業讓路,包括臺灣問題的解決。」這不是說臺灣問題對中共來說不重要,可以放任臺灣問題的惡化或無限期的拖延甚至被用作阻礙民族復興的絆腳石,而是在大陸整體國家發展目標議程上與國際政治秩序的安排上,臺灣問題不是臺灣內部所想像的針對性與急迫性。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陸權與海權的大國。中國以農立國,長期忽視海上經營,但不要忘了在西方人開啓所謂大航海時代,中國人在東南亞、印度洋、中東甚至遠到東非都曾有過密切貿易與文化往來。隨着中國的民族復興恢復海上力量以保護貿易路線的暢通,也是如同近代所有大國所爲一樣的自然。
所以解放軍軍機和軍艦繞臺的原因,一方面是向美國與日本顯示中國大陸逐漸具有反干預能力,使得美日未來要軍事介入臺海的難度增加;另方面則是隨着軍力發展與海洋意識升高,中國大陸軍隊從陸地走向海洋的必然表現。所以總而言之,解放軍在臺海與南海的動作就是要防止臺灣問題攪亂民族復興的節奏以及確保中國海權實力的發展。
美、英、日等傳統海權國家自然也認識到這一點,爲了圍堵與壓制中國大陸出海,於是利用臺灣與南海來否定大陸海權發展的正當性以及干擾發展進程,也在這些地區或周邊進行軍事演習,加大對大陸海軍的壓力。陸權國家與海權國家雙方激烈的較量,使得臺灣成爲東亞的危險熱區,各方動作頻頻。
兩岸之間始終互信不足,尤其蔡英文政府上臺後5年多來,更是相互猜疑,增添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讓臺海安全成爲全球性議題。臺海軍事行動的參與方,不僅止於兩岸雙方,軍事活動又牽涉專業與機密,十分複雜,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各方利用各種宣傳管道散佈形形色色的訊息。媒體、政客各取所需,選擇性的解讀,加以發揮。
政府應尊重專業,理解國際格局與大陸發展趨勢,從大陸角度全盤理解大陸對外政策與作爲,重建雙邊溝通機制。民間社會尤其需要獨立思考能力,正確判讀各方軍事行動,不踩紅線,就不必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