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沒有大陸就沒有貿易順差與繁榮

旺報社評

受到國際能源及原物料價格上漲,加上美國急遽升息,各國貨幣貶勢不止,世界幾個貿易大國紛紛出現貿易逆差。日本上半年進出口雖締造歷史新高,但逆差達7.9兆日圓,寫下1979年以來最難堪表現。同爲亞洲出口大國的韓國,上半年貿易逆差103億美元,亦創下有史以來同期間的最高紀錄。全球主要出口重鎮德國,5月也出現30年來首次貿易逆差,預計下半年情況還會持續惡化。甚至外資寵兒越南,5月同樣出現17億美元貿易逆差。

臺灣經濟 緊靠大陸

這樣的現象,實屬罕見。特別是這些高度依賴出口的國家,一下子從順差國轉爲逆差國,更是相當不尋常。背後不外兩大因素。一是俄烏戰火持續延燒,導致各國進口物價不斷攀升,連帶也拉高整體進口規模。另一是美國聯準會爲壓抑通膨,加速升息步調推升美元,造成普遍以美元計價的能源與原物料商品進口成本大增,無形中助推進口。不管是地緣政治或貨幣因素,都不是能夠立即解決的問題。

貿易收支帳「順轉逆」,不只是數據的變化,更會對經濟成長帶來不利影響。出口導向的國家一旦失去出口創匯的成長動能,傷害極大。以韓國爲例,近30年來兩次經濟重大衰退: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與2008年金融海嘯,1997年韓國貿易逆差達82.9億,2008年133億美元,隨後出現連4季(1998年第1季到第4季)與連3季(2008年第4季到2009年第2季)負成長,衰退幅度最高-7.3%。顯見對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來說,貿易逆差對經濟的傷害不容小覷。

有趣的是,當日、韓、越、德等貿易大國紛紛逆轉出現逆差,唯獨臺灣卻能維持龐大貿易順差,探究原因與兩岸的貿易往來與連結脫離不了干係。根據財政部統計,今年上半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貿易順差高達517.8億美元,不僅較去年同期成長5%,也比整體順差金額276.9億美元,足足超出240.9億美元。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大陸鉅額順差,臺灣就會是貿易逆差國。這無疑會對臺灣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臺灣對大陸龐大的出口與順差,既代表兩岸連結的深厚,也代表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以2021年經貿數據來看,臺灣對大陸順差爲1047億美元,佔整體GDP比重高達13.5%,代表臺灣每7.4元的經濟產出,就有1元是由大陸順差所貢獻。這個數值比2016年政黨輪替時的12.3%還高出1.2%。顯示兩岸關係自民進黨執政以來急速惡化,但臺灣經濟還是緊緊倚靠着大陸,並未有明顯脫鉤跡象。

兩岸產業 密不可分

大陸市場對臺灣的重要,不僅止於出口順差。主計總處曾經試算,大陸與臺灣經濟的連動是美國的4倍。也就是說,大陸經濟每成長1%,可拉擡臺灣經濟成長率約0.3%,美國拉擡效果僅0.075%。這也意味若失去大陸市場,光靠美國或其他市場,將很難補足這塊缺口。

除此之外,自1991年開放臺商赴陸投資後,兩岸產業供應鏈歷經30多年融合,已形成「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高度依存格局。以半導體產業爲例,儘管川普自2018年發動中美貿易戰以來,一直想切斷臺灣與大陸半導體間的關聯,並嘗試打造一條繞過中國的非紅供應鏈,最近還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企圖圍堵中國發展晶片。但就過去2年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看來,美國打壓的效果並不如預期。

不但中芯7奈米晶片已經出貨,兩岸半導體供應鏈也愈走愈近。從財政部進出口資料可以發現,2017年貿易戰開打前,臺灣半導體相關產品出口大陸佔整體比重55.3%,2021年臺灣出口大陸佔比攀升至59.6%,顯見兩岸產業供應鏈連結根深柢固,不是說斷就能斷。當然,有人會認爲這是大陸需要臺灣,而非臺灣依賴大陸。但不管是誰需要誰,背後代表的是兩岸經貿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