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沒有大陸市場,臺灣經濟還能繁榮嗎?
日前英國《經濟學人》專欄指出臺灣今年經濟成長可望超越中國大陸,重返過往榮光。能獲得知名雜誌如此肯定,令人欣慰,隨後不少專家呼應此文認爲以臺灣半導體在全球供應鏈的優勢,加以臺商回臺絡繹於途,臺灣經濟情勢大好,沒有大陸市場也不致於被邊緣化。
觀察今年臺灣的經濟表現,出口屢創新高,工業生產連月成長,日前主計總處更上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至2.54%,成爲世界上少數正成長的國家之一。看到這些數字,多數人自然會認爲臺灣終於擺脫昔日成長低緩,並仰賴中國大陸的循環,終於找到了新經濟成長模式,循此臺灣在未來可望更上層樓,而躋身於高成長之列。
然而,這顯然是過於樂觀了,臺灣今年得以有這麼好的表現,從產品面來看,是拜電子、資訊這兩大產業之賜,在這兩大產業之外的多數產業依然疲弱,排除電子、資訊之後我們1~11月出口仍較去年同期衰退8.8%。若從地區別來看,排除對中國大陸、美國這兩地區,我們的出口亦衰退0.3%。
這說明臺灣這一波復甦是集中在兩個產業、兩個地區的局部性復甦,在這兩產業、兩地區以外的情況依舊非常疲睏,這樣的復甦並非全面性,因此也就稱不上是日後臺灣新經濟成長的模式,而這樣的表現能否延續到明、後年,也有待時間的驗證。
展開海關統計的出口數字,我們也會發現,我們今年1~11個月出口3,123億美元裡,出口至大陸市場的比重升至30%,並計大陸與香港更高達44%,出口至美國的比重15%,對陸、港出口比重刷新曆年最高紀錄,對美出口比重雖也升高,仍低於2000年的24%,這說明臺灣今年出口得以成長系拜陸、美之賜,而來自大陸市場的貢獻更是美國的兩倍以上。
這些總體數據告訴我們,沒有兩岸貿易的臺灣將會失去可觀的成長動能,不要過度以意識型態來解讀經濟就會發現,長期以來臺灣經濟成長是需要大陸市場的,如同大陸也需要臺灣一樣。此外,我們觀察今年前十個月臺商對大陸投資已升至4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47%,這反映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年多來固然有不少臺商擴大在臺灣的生產線,然而他們並沒有減少對大陸的投資,兩岸供應鏈依舊在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下繼續運作,而帶動臺灣的經濟成長。
我們今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2.28%,不僅居四小龍之首,也優於大陸的0.73%,然而,如果沒有大陸市場,今年前三季還能有這麼好的表現嗎?自然是不可能的,根據我國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臺灣對陸、港享有的貿易順差達新臺幣1.8兆,經出口物價指數平減後的實質順差2.04兆,去年同期爲1.67兆,若不計陸、港這筆順差,去年前三季實質GDP爲12.45兆,今年前三季爲12.40兆,今年前三季經濟成長率降至-0.4%,由此可知,大陸市場對於臺灣依然是相當重要的。
依上述方法,即使只單單排除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也會讓臺灣今年前三季的經濟成長率由2.28%降至1.4%。總得來說,沒有大陸市場,臺灣將失去極大的經濟動能,這是無庸置疑的,因此兩岸的和諧交流是臺灣經濟繁榮的必要條件,對於大陸我們固不必曲意迎合,但也不必弄到劍拔弩張,失去了大陸市場,對臺灣沒有任何好處。
事實上,過去行政院主計總處也曾經模擬過大陸、美國經濟對臺灣的影響,這份估計指出:「大陸經濟成長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使臺灣經濟成長跟着提升0.29個百分點,如果美國經濟成長提高1個百分點,僅推升我國0.07個百分點。」大陸與美國對臺灣經濟成長的影響是四比一,何者對臺灣更重要,不言可喻。
我們今年的經濟表現確實可圈可點,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夜郎自大,以爲臺灣已出現了什麼新經濟成長模式,以爲臺灣可以走自己的路,以爲臺灣不需要中國大陸市場,事實上,臺灣此次復甦仍深深依賴大陸市場,沒有大陸市場,臺灣今年經濟成長仍是極其微弱的,決策當局不要被表面的數字迷惑了,而誤判情勢。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曾說:「企業的投資只是爲着自己的利益,但就像其他場合一樣,他們爲一隻看不見的手所引導,促進了他們毫不意圖的一個目的,更有效的促進了社會利益。…,政治家如果企圖指導企業如何投資,那是多管閒事,一旦把這項權力交託在迂愚僭越者的手中,那是再危險不過了。」這段話值得我們深思,市場未必萬能,但是有它的法則,不論是臺灣與美國,或是臺灣與大陸仍應依循市場法則,不必過度政治化,臺灣才能獲得最大利益,政治人物憑一己之喜怒所做的決定非僅不智,如亞當斯密所言,那是再危險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