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一文中俯拾皆是的妙筆舉隅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二十期(總第790期)

《社戲》,魯迅先生的名篇,一直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佔據重要位置。雖然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就學過這一篇,當老師之後也不止一次地講過這一篇,前前後後讀過幾十遍不止,但每次讀總會有一些新感受,有一些新的發現。

下面就結合着最近給學生講這一課的實際情況,舉一點兒例子來說說。

一句不合邏輯的話

這段對話,加上之前以及之後延展開來的語境,學生從文本表層讀出六一公公熱情好客這一特點,基本沒什麼太大的難度。但“淳樸”這一特點,就不是隻從文本的表層就能看得到的了。

且看“這真是大市鎮裡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這句話。

“識貨”在具體語境中,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知道什麼樣的羅漢豆好吃。“才”字前後構成條件和結果的關係。

“大市鎮裡出來的”以及“讀書人的”是條件,“識貨”是結果。然而,把這條件和結果放在一起,細細品咂,就發現邏輯上完全不合理了,並不能從這兩個條件一定就能得出唯一的結論來。“大市鎮裡出來的”“讀過書的”和能判斷出羅漢豆品質好壞之間並不存在必然聯繫。

然而,就是這樣一句不合邏輯的話,卻從六一公公那裡脫口而出了。這個話並不是恭維,而是作爲鄉下人發乎自然地對城裡人和讀書人的一種崇拜,在他們的概念裡,“大市鎮出來的”就意味着見多識廣,“讀過書的”就意味着博古通今,於是,這兩個條件加起來,那就更是無所不知了,既然無所不知,所以“識貨”也是必然的。正是這樣一句完全禁不住邏輯推敲的話,透露出六一公公的淳樸來。

不同身份,不同性別,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這諸多不同,必然要讓人物說不同的話。高明的作家在寫作中要讓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一出口,就知道一定是這個人說的,而不可能是別個人說的。但大多數學生在作文中不管寫什麼人說話,都是一個腔調。

兩處船頭的激水聲

“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既然說到這一次,就必然潛在中有與上一次的對比,上一次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上一次”只是寫到“夾着潺潺的船頭的激水的聲音”,而“這一次”卻特別強調“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同樣都是划船,爲什麼“激水聲更其響亮”了呢?是這一次比上一次更快嗎?顯然不是,因爲上一次也是“飛一般”的。

從時間上來說,出發的時候剛剛吃過晚飯之後,而回來的時候則是“到了深夜”,夜深人靜,背景音消退了,所以纔會覺得“激水聲更其響亮”,這是寫實。

從心情上來說,出發的時候是着急去看戲,除了小夥伴有說笑的,有嚷的,一定程度上遮蓋了船頭激水的聲音,“我”的心思更在看戲上。回來的時候,則是看戲的事情已經過去了,雖然還有小夥伴兒議論着戲子,或罵,或笑,但總是注意力有所分散,不完全在戲上了,這時就更容易關注到激水聲了,這是心理上的真實感受。

我們看到這兩處“船頭的激水聲”雖然不能算典型的前後呼應,但是,卻構成一種前後的關聯,而在《社戲》一文中,這樣的前後關聯可以說比比皆是,而正是這樣一些或明或暗的關聯,使得文章融爲一個有機的整體。

學生寫作時,不管是據實來寫,還是前後關聯,都頗爲不足。作文中的描寫常常與真實情形脫節,違反邏輯。雖然只是寫千字左右的文章,但常常前後缺乏關聯,前面出現了某人某事某物,後面莫名奇妙地就沒了,或者反過來,前面什麼徵兆都沒有,後面卻又莫名其妙地蹦出來了。

三處“偷”字

這三段話中都出現“偷”字。

第一段中的“偷”是桂生對所有小夥伴說的,只說了偷羅漢豆,沒說偷誰的。因此,這個“偷”在相當程度上用的是其最爲人熟知的意思,是趁人不知時拿人東西。

第二段中的“偷”出自雙喜之口,這時候說話的對象,就不只是“我們”了,還有更明確的對象,是“阿發”,要“偷”阿發家的,如果直接告訴被偷的人,我要偷你的東西,那還能算“偷”嗎?但這話就在雙喜那裡衝口而出了,這時候的雙喜不再是“看出底細來”,和大人說話時的那個機靈鬼,而完全暴露出孩子的天性來了。不但說話時不過腦子,而且更是沒把阿發當外人。

第三段中的“偷”是出自阿發之口。“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話就更有意思了,自己偷自己,那還能算是偷嗎?但阿發偏偏想都沒想就直接借用了前面兩個人說的“偷”字,如果他把“偷”字換成“摘”字,那卻反而讓人看出心機來了。少年的單純可愛,就在這裡反映出來,可以說一個“偷”字,境界全出了。

在寫作中,有很多時候我們要“求雅換詞”,要盡力避免同一個詞過於頻繁地出現,但也有一些時候,要刻意抓住一個字一個詞一直用到老,藉助漢語詞彙的多義性的特點,達成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效果。

讀《社戲》這樣的經典文章,真正靜下心來去琢磨,就像入了一座寶山,會讓人覺得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一般而言,《社戲》這一課從課時安排上來說,通常會用三到四課時,但我願意再多安排幾節課,哪怕是因此延宕了教學進度,也在所不惜。面對《社戲》這樣的經典作品,如果囫圇吞棗,走馬觀花,那就實在是暴殄天物了。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