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展播丨無論走出家門還是校門,15分鐘內錦江娃都能找到好玩的科學課
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發佈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要着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從1988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被提出以來,30多年時間裡,已經有無數案例證明了世界科技強國之間的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科技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人才從哪來,教育是關鍵。
爲進一步落實“雙減”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青少年科學教育做強做實,錦江區從整合科教資源入手,創新探索“雙15科教生態圈”的打造。
更具體來說,就是以學校和家庭爲雙圓心,充分整合全區公益性科教實踐資源,讓10萬錦江娃不管是走出家門還是走出校門,在步行15分鐘的範圍內,都能找到科創類的相關場所和資源,讓好玩的科學課可以處處發生。
科學教育和其他教育門類不太相同的一點,在於其較強的專業性。比如勞動教育、自然教育,可謂是山川草木、天地萬物,皆爲教材。但科學教育,必須有專業的場地和資源。這也是長期以來,科學教育在一些地方推動較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錦江區科學教育創新實踐活動——師生智造《橋》
對此,錦江區在“雙15科教生態圈”的打造中,把科學教育的資源整合列爲了破局的第一題。
作爲成都市中心城區,得益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顯著的區位優勢,在科教資源這塊,錦江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第一步,錦江區先對“家底子”做了一個盤點——
錦江轄區內擁有高校和大型科研院所11個(所)、各級科普基地31個、各級科普示範社區53個、市級科技教育示範校7個、市級科技教育基點學校11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特色產業園區9個,被中科協授予“全國科普示範區”、全國首批“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等稱號。
也就是說,要論資源,錦江並不缺,但問題是,這些散落在區內各處的資源,又該如何充分利用起來爲教育服務呢?
在對這些科學教育資源的佈局點位進行充分分析後,錦江區的思路是:以點成線,以線築面,通過“點線面”的立體穿引,讓全區的科教場域都能被“鏈”起來。
資源盤點清楚了,場所也串聯起來了,各個學校如何取用呢?對此,錦江區也給各個學校留了一道題:
不搞“一刀切”,專注搞特色,各個學校先按照“一校一品”的原則,系統地梳理校園文化基因與校本課程特色。再換句話說,每所學校必須去思考:我的學校特色是什麼?我的科學教育定位是什麼?我需要哪些資源?
搞清楚這些問題後,錦江區再撥付專項資金,支持學校用於建設項目式、跨學科學習等科學教育場景。目前,錦江區已建成以本土地形地貌與生物多樣性爲主題的“蜀景物趣”自然博物館,以汽車文化與工程機械爲主題的“車世界”跨學科學習空間,以“科技助推人類發展”爲主題的“好奇館”等多個特色科教空間,向區域內中小學定期開放參觀及共享課程。
同時,錦江區還以文博、運動、健康、自然、藝術等5條主題科普研學線路、31個校外科教點位爲核心,對全區科技教育示範校、科普基地、科普示範社區、科研院所、科技園區等重要節點進行串聯,實現了對全區11個街道、76個社區、57所中小學的100%覆蓋率。
場館有了,點位全了,但孩子們去了,總不能全部都靠自學。況且,科學知識的傳授,重點在於“專業”二字,如果讓非專業的人來講解,對於孩子們來說,反而是誤導。
也就是說,科學教育要破的第二道難題來了:專業的師資在哪裡?
還是同樣的思路,各個學校首先盤一盤自己學校的“家底子”:有沒有科學老師,有多少科學老師,夠不夠用,還需要增加哪些。
對於師資不足的學校,錦江區進一步推出科學教育“專職教師”培優計劃。在首先實現區內中小學校科學教育專職教師全覆蓋基礎上,實施“拓視野、提素養、促教學—科學教師素養專項提升計劃”,通過“研訓一體”“以賽促學”和“平臺創學”三種方式開展區域集訓。
對於師資較充足的學校,錦江區各個學校也充分發揮出了兄弟學校之間的互幫互助精神,“好資源,大家一起用。”
在全區統籌引領下,錦江擇優遴選優秀的科學老師們,組建了一支“共享科普教師”團隊,在區域內中小學、科普基地流動展示優質科普課。這支團隊自2023年10月成立以來,已覆蓋全區60%以上校點及科普點位,10000餘名學生受益。
成都市鹽道街小學卓錦分校
除了學校自力更生,錦江區也在想辦法“借力”。
比如在錦江區,此前就曾打造過一個特有的教師志願服務品牌團隊——“友鄰教師”。藉助這個成熟的團隊,錦江在近千位志願者中遴選優秀人才成立了“友鄰教師科普小分隊”。經集中培訓,送教社區,在各科普示範社區點位開展科學類興趣課程、項目式學習、科普讀物導讀等活動,讓科普課後服務下沉社區,充分拓展科學教育校外育人時空。
另外,各個科技領域的專家們,也是錦江的“借力”對象。目前,錦江已經建立起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館、高新科技企業專家組成的科學教育專家共享庫,累計聘任科學副校長83人,爲院校合作、館校合作、校企合作“穿針引線”,實現“雙15科教生態圈”內部科教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有了資源和師資的兩大支撐,錦江着力解決的第三個難題,是統籌引領,讓這些單獨的點位、單獨的個人、單獨的學校有機融合,真正構築一個“活”的科學教育生態。“這和自然生態是一個道理,一朵雲、一滴雨、一棵樹、一朵花,他們都不能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融合,要成爲一個完整的生態。”
爲此,錦江區充分發揮黨委政府的引領作用,將科學教育納入“十四五”規劃,制定《錦江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和《錦江區青少年社區教育行動方案》,形成黨政領導、教育主導、多部門協同、高校參與的“大科學教育”機制。
除此以外,錦江還集全區力量爲孩子們研發豐富的系列科創課程,比如週末“五進”課程、實踐課程、區域特色課程等。目前,錦江區已研發出逐級進階的4套人工智能區本課程讀本,獲四川省中小學課程資源建設一等獎。
這些在全區播下的科學種子,近一年來,已經開始開花結果。
成都師範附屬小學
2024年,錦江全區學校共開展各類科普活動200餘場次,參與學生人數達到10餘萬人次;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爲等知名高校、科技企業,均與錦江區簽訂合作協議,推動院校、館校、校企之間多方位、深層次雙向合作;“丘成桐少年班”成功落地嘉祥外國語高級中學,“鴻蒙創新學院”在七中育才學校順利成立,一大批有潛力有興趣有情懷的年輕人才梯隊正在形成;2024年暑期,錦江區在科學教育各項賽事中就榮獲國家級獎項73項、省級獎項98項。
其中,在第四屆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賽“走向未來”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創新挑戰賽項目上高中組,錦江蟬聯的金牌,是四川省在這場國賽上獲得的唯一金牌;在教育部第25屆全國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比賽中,錦江區摘得最高獎項——“創新之星”,獲獎學生數量約佔全省獲獎總數的四分之一,是全省獲獎數量最多的區縣;在第八屆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魁地奇無人機足球賽中,錦江區金牌獲獎率全國第一;在剛剛落幕的全國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初賽)中,錦江區7名學生入選四川省代表隊,14名學生獲得一等獎,總成績在四川省區縣中遙遙領先。
這些成績的取得,既是對錦江教育人持之以恆付出的最好褒獎,更是對錦江科學教育思路最生動的迴應和肯定。據瞭解,“雙15科教生態圈”的2.0版本已經在構思之中,無論對於教育行業或是區域內的家長們而言,這無疑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