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實驗室》街頭共享冰箱 珍惜食物 愛心待用…風潮崛起

霧峰和睦中心教會的社區冰箱,左起爲牧師何志文、捐食者戴慈恩、林函君及工作人員汪佩毅。(潘杏惠攝)

臺中大慶聖教會的「社區冰箱」,右爲牧師李華榮及志工陳麗娟(左)。(潘杏惠攝)

炎炎夏日,食物易腐壞,國內正掀起一股「共享冰箱」運動。飢腸轆轆的阿公帶着小孫子,小心翼翼的打開霧峰和睦中心教會外的社區冰箱,挑走三杯雞,露出心滿意足神情,他們前腳剛走,有個年輕人也走向冰箱,放進幾袋涼麪、飲料,接下來是一個婦人把蔥油餅、麪包放進冰箱,等待下一個人取用。

位在臺中的霧峰和睦中心教會、基督教大慶聖教會,長期經營食物銀行,也在教會外設「社區冰箱」。街頭「共享冰箱」傳遞的不只是珍貴食物,還有暖烘烘的心意,鼓勵民衆把多餘食物,拿到公共冰箱跟陌生人分享。

德國 開風氣之先

在臺灣學習中文的德國學生Stefan Simon與臺大校園附近的「半路咖啡」合作,在店門口設置共享冰箱,8月下旬啓用;位在新生南路的玻璃屋滴咖啡及校內的椰林小舖也響應參與,預計9月下旬開張。

Stefan說,德國3年前因應食物浪費嚴重,率先推出「街頭冰箱」,他想在臺灣推動,但多數店家以增加電費成本爲由拒絕,好不容易找到願意響應的「半路咖啡」,朋友贊助他二手冰箱,8月下旬共享冰箱正式啓用。

他在臉書成立「享食站半路咖啡」社團,並訂定公約,包括參與捐食與拿取食物的人自行負責及承擔風險,希望放入食物的人主動上傳冰箱內容的照片到羣組,讓民衆掌握享食站最新動態。

捐食 比拿者還多

他強調,共享冰箱基本原則是「你應分享你自己願意吃的食物」,且要標註放入日期,也希望民衆同時檢查哪些食物已放了很久,隨手整理冰箱。他初期觀察發現,捐食者比拿取者還多。

半路咖啡店長楊子瑄指出,共享冰箱上路以來,有社區居民來放食物,她覺得一定要跟社區結合,至於電費不是太大問題。

位在新生南路的玻璃屋滴咖啡以及臺大校內的椰林小舖,9月下旬將在店外設共享冰箱,24小時營運。外界憂心共享冰箱食物吃壞求償、損害店譽問題,負責人鮑毅超掛保證表示,他的店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也裝有監視器。

愛心 也要有責任

霧峰和睦中心教會今年6月在教會門口設置「社區冰箱」,牧師何志文指出,他曾看到幾個大學生叫了披薩,吃不到幾片就走掉,他覺得很不捨,經店家同意,打包拿給身心障礙婦人,對方一邊疑惑「這是什麼?是披薩喔!我只聽過但沒吃過。」一邊說好吃的神情至今讓他難忘,「這邊不珍惜,那邊當珍寶。」

事後何志文上網募集冰箱,馬上獲附近店家三大甜品屋資助,冰箱24小時營運,流通率頗高。

在黃昏市場擺攤的林函君是最常分享的捐食者之一,她說,攤子賣的是獅子頭、三杯雞、焢肉,母親會先預留一個小家庭份數的數量,而不是賣剩的,其他包括蔥大餅店、十元麪包店都是捐食者。

何志文觀察,取用社區冰箱食物的人以街友、弱勢、拾荒者居多,也有人特地買食物放進冰箱。

何志文表示,爲了降低食安風險,他要倡導「做愛心也要有責任」觀念,希望捐食物者留下姓名、電話,冰箱也有上鍊條避免被偷走,至於電費目前粗估夏季每月約600至800元。

創意 傳遞正能量

臺中基督教大慶聖教會牧師李華榮6月下旬也在教會門口放「社區冰箱」,爲降低風險,冰箱平日上鎖,民衆只要向牧師表達需求就能領到食物,社區冰箱資源豐富,有大盤商捐的全雞、蝦排,也有冷凍水餃,目前有40戶家庭取用。

一個小小創意,減少了食物浪費,也讓有需要的人避免餓肚,這就是共享冰箱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