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人造雞蛋”氾濫成災,成本僅1毛錢?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編輯|歷史求知所

從2010年開始,關於“人造雞蛋”的傳聞在各大社交平臺上頻繁出現。

有人聲稱,這種假雞蛋是用各種化學物質“勾兌”而成,幾乎可以以假亂真,而且製作成本低到驚人,甚至一個雞蛋只需花費1毛錢。

更有甚者,說這類假雞蛋據稱對人體有極大危害,可能會致癌。

這些傳聞引發了許多消費者的擔憂:市場上真的有這麼多假雞蛋存在嗎?這些假雞蛋真的和真雞蛋難以區分嗎?它們的製作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謠言的泛濫與真相·】——»

“人造雞蛋”的傳聞最早出現在2010年左右,社交媒體上開始流傳着一些令人震驚的網帖,聲稱市面上已經廣泛存在一種用化學物質製造的假雞蛋。

根據這些帖子描述,假雞蛋的製作過程簡單而粗暴:通過化學物質模擬蛋清和蛋黃的質感和顏色,再用類似材料仿造蛋殼。

甚至還有所謂的培訓班打出“學會製作假雞蛋,月入百萬”的廣告,吸引了大量好奇的消費者和創業者參與。

這些謠言在網上大量擴散,引發了公衆對假雞蛋的恐慌。

許多消費者開始懷疑自己購買的雞蛋是否爲“化學勾兌”的產物,害怕一旦誤食這些假雞蛋,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更有傳聞稱這些假雞蛋的成本極低,製作一個只需1毛錢,商家爲了追求利潤,甚至可能大批量生產假雞蛋並投放市場。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媒體對此類傳聞進行了調查,逐漸揭開了其中的真實面貌。

首先,假雞蛋的製作並不像傳聞中描述的那麼簡單。

事實上,雞蛋的結構相當複雜,尤其是蛋殼部分,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單獨製作碳酸鈣很簡單,但是想把它做成雞蛋殼就難了,因爲蛋殼的微觀結構非常精細,尤其是在蛋殼表面有一層薄薄的纖維質膜。

現有的科技很難完全仿造出這種結構,即便能夠模仿,製作成本也遠超傳聞中的1毛錢。

不僅如此,假雞蛋的氣味問題也是製作過程中難以克服的障礙。真雞蛋在加熱時會散發出獨特的腥味,而這種氣味是由蛋白質和脂肪經過加熱後自然產生的。

假雞蛋即便在外觀上再逼真,其化學制作的成分難以模仿出這種天然氣味。

事實上,央視曾經派出記者暗訪所謂的“假雞蛋製作培訓班”,發現這些假雞蛋在加熱時會散發出明顯的化學氣味,遠無法與真雞蛋的氣味相媲美。

此外,假雞蛋的口感也難以達到真雞蛋的水準。

經過央視的調查發現,所謂的假雞蛋加熱後會呈現出類似膠凍的質地,完全不同於煮熟的真雞蛋那種鬆軟的蛋白質質感。

這些差別使得假雞蛋很難大規模流入市場,因爲消費者很容易通過氣味和口感辨別其真僞。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市場上根本不存在大規模的“假雞蛋”生產和流通。即便有少量通過化學手段製作的假雞蛋出現,也無法與真雞蛋競爭,更不可能以極低的成本大量生產並銷售。

«——【·真正的“人造雞蛋”·】——»

雖然所謂的“化學勾兌假雞蛋”是謠言,但市場上確實存在另一種“人造雞蛋”,那就是由植物製作的“植物雞蛋”。

這種雞蛋並非通過化學物質仿造,而是由植物蛋白製成,主要面向素食者和環保主義者。

植物雞蛋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企業家喬什·特里克提出,於2014年進入市場。

它是通過多種非轉基因植物,如加拿大青豆和南亞大豆,提取蛋白質來模擬雞蛋的質感和口感。

這種植物雞蛋沒有蛋殼,只有蛋白和蛋黃的部分,雖然外觀上與傳統雞蛋有所不同,但其營養成分與普通雞蛋相差無幾。

植物雞蛋的誕生主要是爲了應對全球日益增長的環保需求和素食主義潮流。

相比於傳統雞蛋生產,植物雞蛋的製造過程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且不涉及動物福利問題。

但由於技術限制和生產成本較高,植物雞蛋的價格遠遠高於傳統雞蛋,因此並未在大衆市場中廣泛普及。

香港的李嘉誠基金會曾爲植物雞蛋項目投資了1.8億港元,推動其在亞洲市場的上市。

但是植物雞蛋目前在中國大陸市場還不常見,主要因爲其價格較高、消費者接受度有限。

不過,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未來植物雞蛋可能會逐漸進入更多消費者的視野。

«——【·假雞蛋的歷史與騙局·】——»

其實,“假雞蛋”傳聞的背後,不僅僅是網絡謠言的傳播,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公衆的恐慌進行詐騙。

早在2010年,央視的《焦點訪談》節目就曝光了一些所謂的“假雞蛋製作培訓班”。

這些培訓班聲稱可以教授如何用簡單的化學材料製作假雞蛋,並承諾學成後可以迅速盈利。

在節目中,記者通過臥底調查發現,這些培訓班使用的材料包括海藻酸鈉、明膠、碳酸鈣和氯化鈣等。

這些物質通過一定比例的調配,確實能夠在外觀上模仿雞蛋的形態,但其本質上與雞蛋相差甚遠。

更爲重要的是,這些假雞蛋在加熱後會變成類似膠凍的物質,根本無法像真雞蛋那樣煮熟後保持蛋白和蛋黃的形態。

事實上,這些培訓班的真正目的是通過收取學費來騙取錢財,而並非真的希望學員去生產假雞蛋。

即便是不法分子自己也承認,這種假雞蛋的氣味和口感都與真雞蛋相去甚遠,根本不敢拿到市場上銷售。

這類騙局的出現不僅加劇了消費者的恐慌,也進一步推動了“假雞蛋”謠言的傳播。不過通過媒體的調查和曝光,這類騙局逐漸被揭穿,公衆對假雞蛋的恐慌也在逐步消散。

儘管關於“假雞蛋”的謠言層出不窮,但雞蛋作爲一種高營養價值的食物,依然是許多人日常飲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雞蛋不僅富含優質蛋白質,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蛋黃中的膽固醇和卵磷脂,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益處。

老年人以及普通人羣每天適量攝入1-2個雞蛋,基本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有人擔心蛋黃中的膽固醇含量較高,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適量的膽固醇攝入並不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相反,雞蛋中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等抗氧化物質對保護視力、預防白內障等眼疾有積極作用。

另外,市場上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形狀奇怪的雞蛋,如雙黃蛋或無黃蛋。

這些現象大多是由於母雞在生蛋過程中出現了生理變化,屬於正常情況,並不會影響雞蛋的營養價值和安全性。

«——【·結論·】——»

因此,關於“人造雞蛋”的傳聞多爲誇張或不實的謠言。市場上並不存在大規模的“化學勾兌雞蛋”,而真正的“人造雞蛋”,即植物雞蛋,也主要是面向特定消費羣體的高端產品,尚未廣泛普及。

消費者在選擇雞蛋時,應理性判斷,不要被網絡上誇大的言論所誤導。

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雖然讓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替代食品的出現,但在普通消費者的餐桌上,傳統的雞蛋依然是最爲經濟、營養且安全的選擇。

通過科學的飲食攝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雞蛋的營養價值,而不必擔心假雞蛋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