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蔣經國留下伏筆──臺灣的飛彈腳步之8(朱偉嶽)

1983年01月12日蔣經國總統坐輪椅出席國慶慶典。(中時攝影組攝)

1988年蔣經國辭世後,臺灣的衛星研究繼續茁壯。並於1991年,以財團法人方式,成立了國家實驗室,其中包含國家太空中心。自1981年蔣經國壓下「天馬計劃」到現在的2011年,已是30個年頭。

臺灣在太空研究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現。利用美國人的火箭推送能力,1999年首先發射了420公斤重的華衛一號衛星,2004年發射了700公斤重的華衛二號,該計劃主持人陳正興博士,即來自中山科學院。

2005年華衛三號升空,這是包含6顆各重70公斤的多衛星系統,以監測全球氣象爲主要目的。利用美國人的火箭送衛星上天,立法院有委員嘲笑說:「這些是假的衛星」。於是,這些很會吵架而名震國際的立委諸公,竟也通過預算,使國家太空中心自1998年起發射探空火箭。

到2010年5月5日爲止,已發射7次。「探空七號」的二節推送火箭,由中山院研製,這是中山院在30年前即已具有的能力。此次發射,由私立淡江大學洪祖昌教授主持,發射的全程追蹤由成功大學、嘉義大學負責,中央大學、臺灣海洋大學及虎尾科技大學則負責通訊、結構、電腦軟體設計等工作。參與實際工作的人員,全是由教授指導的研究生或大學部學生。

預計2012年發射的「探空十一號」,將是發射一枚重約30kg的衛星進入軌道。國家太空中心已向全臺114所大學及研究機構發出邀請,公開徵求委託研究計劃。「探空十一號」無論是推送火箭或衛星,都將全是臺灣自制。

由於對衛星的研製,自然培育了島內國際級的軟件開發能力,與許多航太級元件製造廠家。加之對飛彈、戰機多年來的辛勤耕耘,使臺灣在高科技的系統技術能力,堪與任何先進國家一爭短長。譬如最近有16個國家參與,由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主持的國際性「反物質磁譜儀二號」(AMS-2)計劃,臺灣團隊提供的電子元件,即由中山院電子研究所研製。

2004年5月,美國任職最久的前太空總署署長高丁(Daniel Goldin)訪臺時即表示:「臺灣是先進國家,希望臺灣持續提升在航太領域的成就,爲人類作出更多貢獻。」老美高丁氏,應該不是很瞭解中國現代史,尤其是不太知道兩岸隔海對峙的實情。假如高丁氏知道,臺灣的先進,實源於蔣介石父子及其追隨者不屈的堅持努力,高丁先生也可能像柏格曼教授一樣,會對蔣氏父子崇敬不迭吧!

蔣經國在1981年壓下「天馬計劃」,是兩岸應該化劍爲犁的伏筆。蔣氏選擇衛星交由學術界主導,30年後的今天,似乎可以在島內看到遍地開花的成效。臺灣的將來會變成一個科技島,不是絕不可能。蔣經國曾是一位共產黨員,在他臨終之前不久,他勇敢地開放兩岸交流,勇敢地解除戒嚴,勇敢地開放黨禁及報禁,把自由還給中華民國的臺灣人民。

所以,臺灣在可能成爲科技島之餘,也可能成爲一個多彩多姿的人文島。馬英九會對着蔣經國的靈位垂淚跪拜行禮,你不能說馬英九情感脆弱,沒有魄力,蔣經國確有他睿智感人的一面。蔣經國沒有辱沒他自己,沒有枉做共產黨黨員及國民黨黨員。孫中山「民有、民治、民享」的口號,他努力去實現。他應是中國政治人物的一個好榜樣,他是二戰英雄蔣介石的出色兒子。

我平遠縣鄉親,曾參與中山院之興建及工作者,計核能研究所有姚士龍(姚巨元先生長公子)、林念生(林錦敏先生長公子)、林彬(林昌緒先生公子),火箭研究所有林瑞慶(林其華先生女公子)、劉廉興(劉塾章先生公子)、電子研究所有姚士鳳(姚巨元先生次公子)、李蒼松(李運奎先生公子),筆者則曾在電子研究所、計劃處及天弓計劃工作。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