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臺大選舉與黨外運動相輝應──民主轉型關鍵時刻之10(曾建元)

李文忠、賴勁麟從臺大時期就並肩作戰(中時檔案照)

1976年臺大研協主席選舉,有政研所邱榮舉和吳乃德參選,吳乃德正有爲郭雨新助選的經驗,據邱榮舉教授告知,當時雙方團隊都製作了海報和傳單在校內各處張貼或發送,戰況激烈,選舉結果,由邱榮舉獲勝。

邱榮舉爲桃園縣中壢市客家人,1977年11月19日縣市長、縣市議員、臺灣省議員、臺北市議員與各縣鄉鎮市長5項地方公職選舉,臺灣省議員許信良違反黨紀挑戰國民黨提名的桃園縣長候選人歐憲瑜,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畢業生張富忠前來爲許信良設計海報,有過郭雨新宜蘭參選助選經驗的政大研究生林正杰、淡江研究生範巽綠以及政大新聞學研究所研究生陳國祥都前來爲許信良助選。

投票當日,國民黨舞弊作票爲桃園縣立中壢國民小學現場羣衆發現,憤怒的羣衆在桃園縣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與軍警發生衝突,家在中壢分局旁的邱榮舉目睹整個事件過程,深受震撼,自此投入臺灣政治史研究和政治社會運動。而吳乃德則追隨邱義仁赴美留學。1984年,邱義仁、吳乃仁、吳乃德、田秋堇、賀端蕃等人共同創辦了《新潮流雜誌》,這成爲日後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發展的基礎。

在校園外民主運動和選舉政治的激盪下,1978年10月的代聯會選舉,則有政治學系林若雩和森林學系陳繼亮兩組候選人競選,雙方都提出普選主張。林若雩以國立清華大學代聯會主席、國立中興大學代聯會主席、和東海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總幹事普選爲例,指出每位學生只要憑學生證認證蓋章,即可在一天完成全校學生投票,毫無任何技術障礙,如校方一時還未能接受普選,她也建議可以採用學生選舉人制度作爲過渡。

林若雩和陳繼亮的競爭非常激烈,雙方從開學之始便四處張貼海報與派發傳單,直接對全校學生訴求,或許因爲宣傳花費不貲,林若雩事後建議校方可採行公費選舉,由校方撥款提供競選經費。

這一屆的競選活動受到校外選舉風氣影響很大,林若雩對此則提出批判,認爲爲了維護校園的安寧及純淨,在選舉的過程中,不可把社會的壞風氣帶進校園中,以過分黨同伐異、謾罵中傷和譁衆取寵的方式來獲取選票。這屆投票,仍如往例利用學生班代表暨社團負責人研習營召開的時機舉行,政見發表十分鐘,候選人沒有機會和班代表更深入的溝通。

選舉結果,由陳繼亮當選,但他仍未能克服無法召開班代表大會的問題,無法從制度上的法定程序去獲取支持普選的民意。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爆發,許多大學生對黨外運動遭到鎮壓感到同情,1980年10月的代聯會主席選舉,雖然又回到同額競選,農業工程學系候選人吳瑞賢也主張普選,顯見選舉民主的觀念已經進入校園而不受外在民主政治發展的頓挫而動搖,但吳瑞賢也同樣陷入班代表大會失靈的惡性循環,1981年同額參選的于思禮便認爲普選主張不切實際而不去談了。

受到參與過中壢事件和美麗島事件的學長影響或自身體驗,而在校外於1980年第二次增額立委和1981年縣市長與省市議員選舉中爲黨外助選的臺大學生,政治學系劉一德、賴勁麟、李文忠、楊金嚴和醫學系王增齊、以大學論壇社爲主要陣地,組成了具有行動力的秘密團體大論五人小組,針對校內外政治議題,在校園裡激進的海報和黑板板書游擊戰。

大論五人小組中的靈魂人物爲劉一德,他在就讀臺灣省立嘉義高級中學時爲了拒絕加入國民黨而故意加入中國青年黨,考進臺大政治學系之初,本欲糾合嘉中舊部籌辦地下刊物《破曉》,秘密從事校園言論戰,但爲校方破獲而解散,卻因此而獲邀加入大論社,先出任總編輯,再擔任社長,他也在青年黨1983年元月創刊的機關刊物《在野》擔任總編輯,由於在創刊號中對青年黨展開批判,觸怒青年黨大老而被迫退黨,再回師校園發展。

環繞劉一德身邊的,是一羣以大論社爲中心的臺大學生,成員有同系的李文忠、陳裕鑫、賴勁麟和醫學系王增齊、王作良等,他們自稱水滸集團,標榜臺灣人和勞工意識,「喝老酒,啃狗肉,偶爾打羣架」,刻意挑戰臺大校園的貴族風氣和官僚習氣,而在校園以傳單和黑板板書的方式從事民主游擊戰,挑戰校園言論禁忌和管制。大論五人小組則可說是水滸集團的核心。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