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英雄冢打破國軍消極抗戰之說(徐全)

民國四十二年八月,預備軍官班第一期學生及留美學生集訓同學,爲表示對母校之紀念,於黃埔湖北濱山頭,興建黃埔先烈紀念塔一座,並於民國五十六年於塔端塑建無名英雄像,足令瞻仰者益堅踵武前賢之節操。(圖文/陸軍軍官學校臉書)

在國軍歷史沿革中,有兩個光榮的第五軍。第二個第五軍參加了赫赫有名的桂南會戰之崑崙關大捷。而第一個第五軍,參加第一次淞滬對日作戰,建制則存續時間較短,爲中央軍體系。它的存在,是專爲1932年1月28日的淞滬事變而編成。這支第五軍部隊,是國民革命軍中的精銳,包括擔負首都南京警衛任務的國軍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兩部,更包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官兵組成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1932年一二八淞滬事變結束後,第五軍番號在1932年6月撤銷。他們的歷史已經過去,但有形和無形的紀念碑,仍在訴說着國軍和黃埔健兒爲國家所做的貢獻。這一切,不能被抹滅。

負傷而亡 英雄留名

1932年1月28日爆發第一次中日淞滬之戰。這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繼續發展,也是中華民國政府和國軍部隊開始進入一面交涉、一面抵抗的艱難階段。當時的日本海軍陸戰隊與駐守上海的國軍第十九路軍進行激戰。國民政府爲了振奮國民士氣、表達不妥協、不投降的堅定意志以及喚起國際視聽的支援,組織了首都警衛軍的國軍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這3個最爲精銳的德式部隊組成第五軍, 前往上海協同第十九路軍作戰。戰役中,第五軍官兵付出了巨大犧牲。戰後,衆多國軍第十九路軍、第五軍軍人在蘇州養傷修整期間負傷身亡。國府雲南籍元老李根源的倡議捐資於蘇州馬崗山修建名爲「英雄冢」的國軍公墓。

英雄冢一通石碑刻有「英雄冢」之隸書字體,李根源題寫。一旁爲李根源爲公墓撰寫的碑記,全文爲:

中華民國20年9月18日,日本陷我遼東三省。明年1月28日,復犯我上海,我十九路軍、第五軍與之浴血鏖戰,志3月1日援兵不至,日寇潛渡瀏河,我軍腹背受敵,2日全軍退崑山。是役也,戰死者萬餘人。舁葬於蘇州善人橋馬崗山者78人,着姓氏於碑。題曰:英雄冢。

中華民國22年4月朔日 騰衝李根源書

另一石碑陽面由時任第五軍軍長張治中撰寫之碑記,題刻「氣壯山河」。碑記全文如下:

李印泉先生在蘇集前十九路軍及我第五軍上海抗日一役殉國將士骸骨,凡78具,葬於馬崗山之麓,命名爲英雄冢。以治中曾忝附斯役屬題。自維當時制敵無術,書此不覺愧悲交集,淚下如綆矣。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 前第五軍軍長張治中

陰面由國軍軍第八十七師師長王敬久爲公墓撰寫題記:

吾國不幸,外患迭出,虎狼東來,其欲逐逐,既佔東省,復擾滬瀆,惟衆烈士,從我就職,前仆後繼,濺血飛出,乃何犧牲,失地未復,嗟衆烈士,姑蘇養創,胡天不弔,相繼折亡,忠骨未埋,束經秋霜,後死如予,能無悲愴,幸有李公,軫急國殤,捐資建墓,忠義表彰,精神不滅,經古苾芳。

北路軍第四陸軍第三縱隊指揮官 陸軍第八十七師師長王敬久題

吳江顧碞書

1949年後,英雄冢遭到毀壞。據記載,1963至1964年間,墳冢區域被作爲桑園種植地使用。文革結束後的1981年,公墓得到修復。

消失的黃埔先烈紀念塔

陸軍軍官學校於1924年在廣州創立,後遷往南京。1933年左右,爲紀念歷次陣亡軍校生和畢業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南京校園內正式建造「本校先烈紀念塔」。這座紀念碑向黃埔建校建軍、東征、北伐、一二八淞滬對日抗戰、長城對日抗戰的陣亡國軍子弟表達了紀念哀悼之情。

紀念塔塔身4面鐫刻「本校先烈紀念塔」。基座有4篇碑文。第一篇碑文內容如下: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先烈紀念塔碑文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題文

民國12年11月,中國國民黨 總理於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倡導籌備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之議,13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設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總理乃以蔣中正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以黃埔爲校址,以是年6月16日開學,錫以訓曰,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諮爾多士,爲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校長蔣中正敬受 總理命,以親愛精誠率諸生,入則治學,出則治軍,東征而後,大小數百戰,馳驅數萬裡,內剪劇寇,外御強敵,裹創以赴,張目以終,手馘貔虎,血殷河山者於茲十年,而校中良乂效命成仁以去者,蓋已逾萬人矣,今中國多難,外有封豖長蛇之洊食,內有赤眉銅馬之跳踉,此國家困厄交乘之會,志士仁人臥薪鼙楫之秋也, 總理嘗以以一敵百,視死如歸,勉勵吾同學奮以一敵百之勇,炳視死如歸之光,往者昭昭,足垂不朽,則由今視後,其踔無前,戡定寇亂之功烈,有不式相輝映者耶,憶總理之逝,14年3月12日也,東征之捷, 總理猶及聞而色怡,北伐告成,迎 總理靈輀歸於京陵, 總理以戡建國之責,屬於斯其靈向,無間生死,未嘗須臾離於斯焉,同學體 總理眷念之殷,其精神無間,生死亦未有須臾離 總理焉,人間天上,感應至靈,出入生死,精神不二,猗歟壯哉,豐碑姓氏,當年曾劍佩而來,今之劍佩而來者,又孰非將來之豐碑形式哉。

中華民國22年5月5日

第二篇碑文是銘文,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撰寫,碑文內容如下: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陣亡將士紀念塔銘

中華民國13年6月,先總理孫公刱設陸軍軍官學校,於是粵東之黃埔,命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同志爲校長,於是嶔崎之士,卓犖之材,執戟荷戈,雲集景附,淪以黨義,輸以兵經,凡夫攻心攻敵之分,知形知能之辨,龍韜虎鈐之秘,玉函金海之編,固已抉其精微,窺其堂奧,故有成不待於3年,及鋒可試於一旦也,當是時,九陽遘厄,十日騰芒,沴氣方行,橫流莫遏,逆徒正肆其披猖,頑寇方憑乎形勝,而我軍慷慨誓師,奮揚鞠旅,檄馳四表,法約三章,憑君子之六千,抵橫磨之十萬,義旗所指,負版歸心,士庶殷壺簞之迎,父老慰雲霓之望,操四伐四攻之妙算,奏百戰百克之奇勳,既振嶺表之雄風,遂掃中原之妖霧,是非有勇知方安制矜節其奚以肅堂堂之陣成赫赫之功哉,顧有涉險歷艱,形單勢峻,火輜具舉,汲路要堙,或奮迅以先登,或奔騰而獨進,再接再厲,不屈不撓,視槍林彈雨而如飴,元歸先軫,縱絕脰洞,而無悔碧化萇宏,亦有力疾交綏,裹創應戰,傷痕未泯,賈餘勇而競前襟血猶殷,突重圍而奮擊,倉促結纓,從容飲刃,雖曰赴敵,不同一役殉難非在一時,而其爲國效忠,捨身求義之志,則一也,是足傷已,何其壯哉,洎夫奠都南京,聿遷校址緬懷先烈,追念國殤越七載,爰建紀念塔於校園,塔成,校務委員兼教育長張治中請爲表章之辭,嗚呼,猿鶴沙蟲,怳英風其如昨日星河嶽,凜正氣之長留,是固宜垂績霜,筠紀功燕石,銘之鐘虡諸旗,常者也,今者結贊渝盟,烏珠肆侮,邊氣不靖,國難方殷,仰英烈而彌欽,思猛士而共守,想見弓衣,自動憑靈,爽以前驅,相期袍澤同心,率健兒奮鬥,爰系之以銘曰:

總理神武,天授剪除,索虜肇興,黃胄爰兵,學韜鈐富,裒猛士雲從,知攻知守,撻伐用張,萬匯蘇宥,式遏寇虐,膚功丕奏,取義成仁,爲民奮鬥,毅魄英靈,格彼蒼飂,勒此貞珉,萬祀永壽。

中華民國22年3月3日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第三篇碑文由中央軍校校務委員會立,作者是國民政府元老戴傳賢(即戴季陶)。碑文內容如下: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先烈紀念碑文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創立之第十年開學紀念日,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暨創立本校之校長蔣介石先生、本校校務委員,相與爲本校先後死難陣亡諸烈士建塔於校圃,以紀念其精忠壯烈之歷史,傳賢承校務委員會諸同志之屬,爲一文以記之,嗚呼,中國自興武學、教戰士以來,固執所信主義以死於國事之多且烈者,本校而已,當本校創立滿7年之紀念日,曾爲一表,以統計之學生之陣亡者,第一期226人,第二期268人,第三期279人,第四期421人,第五期461人,第六期423人,第七期332人,潮州分校121人,憲兵科71人,軍官補習班31人,武漢學兵團22人,軍官政治訓練班87人,如是已2700餘人矣,而其後,國難日深,我同學之師生於蔣校長統率督勵之下,外抗倭寇,內平赤匪,豫鄂諸省剿匪之役,淞滬抗日之役,戰鬥之烈,死事之衆,尤有甚於昔日者猶未足也極也,最近江西剿赤之戰,長城抗日之戰,拋肉爲彈,築屍爲城,我同學之尚能相見於明日者幾何人耶,是則尚未之知也,嗚呼,悲哉,痛哉, 總理之以創立本校之責任授蔣校長也,其訓示曰,中國至今無純粹之革命軍,是以革命失敗,自今日始必以本校學生爲革命軍之骨幹,然後革命乃可得而成功,蔣校長奉斯訓示,以凜若冰霜之森嚴紀律,而施親愛精誠之教化,以合三民主義,與本校全部師生爲一體,不成功、必成仁之志,實爲我同學百折不回之決心,而今殉難陣亡之士將逾總數之半矣,革命建國之事業果何如何乎, 總理慨過去革命之失敗,乃以成功之責任,屬之於革命軍人,而我同學承斯教令,乃以壯烈之死,爲立信之正道,前仆後繼,人人奮勇,踏先烈之血而前進,我同志之後死者,其何所感於心耶, 總理亦有言曰,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而國事者,一人羣心理之現象,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由是言之,則國民全體之振作與覺悟,實爲國脈民命之本,嗟乎,願我後死之同志,與全國之國民,人人自知其責,努力邁進,以完成國民革命之任務,然後此莊嚴燦爛主義之花,爲不虛開爾耳。

中華民國22年6月16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務委員會敬立

戴傳賢敬撰並書

第四篇碑文由先總統蔣公撰寫,記錄東征、北伐、沙基反英等歷史。蔣公特別提及濟南事件與一二八事變,碑文內容如下: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先烈紀念碑

中華民國13年予奉 總理命創辦本校於黃埔,組織國民革命軍正式與全國軍閥及帝國主義者開始決鬥,東征討伐陳逆,沙基抵抗英法,未幾廖黨代表被刺殞命,本校革命血史亦與日增光,繼茲以還,平靖廣東,戡定長江,越3年而統一全國,驅馳2萬餘里,大戰百有餘次,其中如惠州、汀泗橋、武昌、南昌、龍潭、蘭封以及濟南,與最近淞滬抗日各役戰爭之劇烈,實爲近代戰史上所僅見,每戰皆由本校師生爲之中堅,嘗於沙場人靜、刁斗夜寒之際時,與諸子以繼承 總理遺志,完成革命大業相勗勉,歲月如流,條乎至今已9年矣,本校師生爲革命而成仁者前後凡3千餘人,嗚呼,去者日遠,方而生者何如,追維先烈,益增無涯之痛,紀念先烈之塔告成,徘徊瞻仰,不禁悲從中來,謹志此以自勉並與本校諸同志共勉焉。

中華民國22年5月日 蔣中正

1949年後,這座記錄了國軍建軍、東征、北伐、剿共、抗日的先烈紀念塔,被毀而不復存在。但是很有幸,在史料中,我們仍可以看到這座紀念碑的諸多碑文,並從這些碑文中看到國軍弟兄在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前爲保衛國家、抵抗侵略而做出的艱辛努力。

千秋不朽的人心之碑

所謂中華民國政府和國軍「不抵抗」、「消極抵抗」的說法,在這些紀念碑的文字前是不值一駁、不堪一擊的。第五軍的諸多部隊,都是國軍中的精銳,是最爲忠於先總統蔣公的嫡系部隊。爲了爭取備戰時間,國府不能夠立即與日本翻臉;爲了樹立全體國民抗敵的意志,國軍精銳盡出,爲保家衛國而奉獻。中華民國政府和國民革命軍就是在這種國祚維艱、謹慎平衡中完成了對日作戰的準備。國軍及黃埔子弟的功勳,其石碑已被毀,但卻在一代代華人的心目中鑄就了千秋不朽的人心之碑。

(作者爲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