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太碎寫不了?5倍生產力的語音寫作法瞭解一下

文 | 葉偉民

寫作需要時間,而不少人最缺的就是時間。不是絕對缺(反正一天就24小時),而是整塊缺。

時間越來越碎,像被二哈啃過那樣,能連續30分鐘不受打擾都是奢侈。你那個“泡杯茶,在春風沉醉的夜晚美美寫上幾小時”的願望,出走半生,至今仍是願望。

做個偷時間的人如何?

過去寫作講究打腹稿,這就是古早的碎片化寫作。此詞甚是精妙——手邊無紙筆,就先用意念組稿,放在肚子裡。

現在有了智能手機和語音識別技術,這件事就簡單多了。語音寫作的優勢在高速且可隨時隨地。正常語速下,人一分鐘可以說200多字,但打字不過40-50字。折算一下,語音寫作的效率是打字的4-5倍。

更難得的是,語音寫作能解放雙手,哪怕是隻言片語、一思一念都能零敲碎打記錄下來,釋放大腦緩存。

市面上流行的輸入法都自帶語音識別功能,像訊飛、搜狗、百度等準確率都已相當不錯。我們只需下載到手機和電腦上,就可零成本起步了。

還有些主打語音識別的鼠標、鍵盤,我認爲大可不必,略喧賓奪主,倒不如添副項圈藍牙耳機,提高收音質量,讓識別更準,還能真正解放雙手。

我平時就戴一副100出頭的項圈耳機,在房間裡邊踱步邊“說”文章,還能端杯熱騰騰的大麥茶,壓個腿也不耽誤。

用了語音寫作,你會發現時間回來了。地鐵上的半小時,散步的10分鐘,深夜遛狗,候餐間隙,接孩子碰巧老師拖堂,女朋友糾結口紅色號的未知時長……掏出手機說兩段,人家以爲你在發微信,也不會太深井冰。

不過,提綱還是要先行的。語音寫作適合填空,用來謀篇佈局不太行。好好花點時間,把標題、結構等“骨架”搭好,“血肉”就留給語音。

有了提綱,腦子就有了路標。語言學家史蒂芬·平克把寫作的本質總結得非常精闢——寫作之難,在於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結構,體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裡。

提綱是解決樹狀結構的,而語音寫作則是解決網狀思考的,相當於給星星點點、雜亂無章的想法留下快照。

也正因爲這樣,語音寫作才如此靈活。五分鐘十分鐘地“說”,一天下來,輕輕鬆鬆偷個千兒八百字。要知道,海明威一天的寫作量也才500字。

天馬行空之後,深加工也很關鍵,要嚴謹打磨,濃縮口語,修正用詞,調整語序,捋順結構。看似比直接寫要多幾步,但編輯文章終究比從頭寫要容易得多。

所謂先寫完,再寫好,就是這個意思。

這種“拼”着寫的創作習慣,即使在前手機時代也有人玩了,納博科夫就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卡片寫作法,核心邏輯和語音寫作是一樣的。

《巴黎評論》去採訪過他,這麼寫道:“納博科夫一大早就起身工作。他總是在卡片上寫作,之後逐步謄寫、擴寫、重組,直到這些卡片變成他的小說。”

他形容自己的創作就像“填字遊戲”,碰巧選了哪裡就先把哪裡的空填上,直到完成全書。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他先有個明確的整體佈局。

這種看似過於隨意的習慣,對一個意圖清晰的作家來說,他只是先創作高光處,同時因爲卡片的小巧和可量化,作家也能提高創意密度。這也是納博科夫的作品常常妙語連珠的原因之一。

語音寫作是和時間打游擊,先輸出點狀信息,再排列組合成有立意、有結構、有邏輯的系統表達。

由此延伸,會議、報告、主持、上課都可以用語音寫作,而且因爲這些內容只需自己看懂而無需示人,有些錯字或囉嗦也無傷大雅,還能避免文縐縐。

先模擬講一遍,同步語音識別,逐字稿就有了。用這個方法,我最多一天能整理一萬字的課件。要是鍵盤敲,估計指甲都禿了。

這個誕生於傳統作家的碎片寫作法,加上語音識別技術,已延展成爲涵蓋信息錄入、會議整理、思考沉澱、演講分享的創作利器。

木心曾言:“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當你向時間伸手,便會感同身受。